央广网

有力者有德

2018-04-20 17:33:00来源:天津日报

  孔子谈德,举例多为有力者,“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周代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此处之“周”,实为周文王。他还举出几个德行高的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他讲“为政以德”“君子怀德”,也是在对有话语权的人提要求。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千里马日行千里,不是它耐力超强,而是它听主人的话,与其他的马和谐相处。这个评价怪不怪?骥者,就是用来行路的,为何要谈到“德”?

  钱穆先生解释说,“人之才德兼具者,其所称必在德,然亦无无才之德。不能行远,终是驽马。性虽调良,不获骥称。”可谓一语中的。

  德者,就是专为孔武者准备的。一个人首先要有能力,不仅是行事能力,更是对别人和外物有伤害的能力。能力越强,越要讲德。

  所以,力是“德”的充要条件。尤其在夫子生活的早期农耕时代,人的破坏力基本只体现在个人蛮力上,作恶能力终究有限。贱民有无德行并不重要。有德也是被人踩,无德也是被人踩。每日苦苦煎熬。一个谁也指挥不动的底层人,走投无路时,到大街上发泄。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里,缺少法治、规则等外力,即便有,也是以强权为背景。“德”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了。既无他律,只好要求自律。此为“德”。它与既有的某些规则共同组成一个完备的体系,既是规则的辅助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正因此,“德”之提出与彰显,乃是人与人之间无现实平等的一个标志。

  王国华先生的系列文章“《论语》札记”至此刊发完毕。从下期开始,本专栏将连续刊发章用秀先生的系列文章“旧札钩沉”。 ──编者

编辑: 苏平

有力者有德

孔子谈德,举例多为有力者,“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钱穆先生解释说,“人之才德兼具者,其所称必在德,然亦无无才之德。正因此,“德”之提出与彰显,乃是人与人之间无现实平等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