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火炬“飞扬”终于开始了传递!这是宋晓峰期待许久的时刻。

2019年下半年,研制北京冬奥会火炬燃烧系统的任务落到了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宋晓峰团队身上。一听说要用氢作为火炬燃料,宋晓峰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在历届冬奥会上都没有过,在燃料方面我们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宋晓峰说。

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热情高涨的宋晓峰团队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凉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此时正处于火炬燃烧系统的主力研发阶段,大量优秀的工程师特别是燃烧方面的专家被迫居家办公,燃烧实验完全无法开展。

冬奥会时间已定,倒排的任务步步紧逼,宋晓峰瞬间感到压力来了。

因为使用的是氢燃料,火炬燃烧呈现的是“透明”火焰,宋晓峰团队得想办法为火炬的火焰“上色”。居家隔离的燃烧工程师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网上购买焰色反应的基础设备,在家里的煤气灶上搞起了“焰色反应”实验。

“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集体意识,最后集合大家的智慧才把原来不可能的事儿变成了可能。”宋晓峰对团队成员的集体观念大为赞赏。

火炬“飞扬”的外形动感而绚丽,但它的内部空间却小得可怜,大量曲面形外壁利用价值很低。为了把足够容量的储气瓶放进火炬,宋晓峰团队对设计工作的精细要求就像用火箭送卫星上天一样,对燃烧系统的总体尺寸一毫米甚至零点几毫米的细抠。

“你设计的系统功能再强大,没有空间存储,都是白费功夫。”宋晓峰清楚,整个团队从燃烧到储氢再到阀门研制,不停地迭代技术,不停地优化设计,各环节的工程师一刻也不能停,一刻也不敢耽误,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服务北京冬奥会手持火炬的研发攻关,就是为了造出安全、美观的冬奥会手持火炬。

历时400多天集智攻关,到2021年2月4日,火炬的外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此时,点燃后的 “飞扬”火炬样机交到了宋晓峰的手上,他的第一反应仍是看看“火炬是否安全”“还有什么问题是自己没想到的”……直到美丽的奥运圣火照进他的眼中,内心瞬间被感动。

“当时我就在想,到2022年2月4日飞扬火炬传递到鸟巢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一定会达到情感的高峰。为了最神圣的那一刻,我们也一定将飞扬火炬制作完美。”宋晓峰说。

编辑:杨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