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数据杀熟”真的存在吗?听听甲方乙方怎么说

2018-03-30 16:37:00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记者袁晗)近日,互联网厂商“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引来网友一片热议。“大数据杀熟”真的存在吗?“大数据杀熟”套路有哪些?谁最容易成“大数据杀熟”目标?

  “大数据杀熟”真的存在吗?

  近日,有关 “大数据杀熟”的讨论将滴滴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称,“这是假的。滴滴平台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对于造成“预估价”波动的原因,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解释称,“‘预估价’和‘实付车费’是两个概念。‘预估价’是为用户提供行前车费参考,会实时波动。‘实付车费’是根据每个行程的真实状况标准计费得出支付价格。”

  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预估价”是根据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预估,并按照按秒实时刷新。这些变量都会影响预估价。所以用户进入预估价界面的时机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哪怕一分钟内也会看到不同的预估价,此外即使同时的起点和终点,也会受GPS精度影响,最终经纬度坐标产生细小误差,从而影响预估价。

  而早前几度陷入“杀熟”风波的携程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回应,“杀熟”现象在携程平台上绝不存在,未来也绝对不允许杀熟的行为发生。关于大数据的应用,携程方面称,希望更多用于信息和服务,通过信息个性化,让用户能更快找到需要的产品,提供更多可具选择性的产品。

  “大数据杀熟”套路有哪些?

  不管“大数据杀熟”是不是真的存在,但针对网友热议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浙江大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马述忠给大家总结了几个“割韭菜”常见套路:

  套路1

  借助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实现“杀熟”。

  这是最常见的“大数据杀熟”套路,商家通过移动端应用后台收集用户的消费习惯信息,如常浏览的商品类型、价格区间、购物历史等,并进一步收集与用户身份特征(如手机号码、微信、微博账号等)相关联的其它应用信息,通过银行账户资金往来短信等途径估算用户的收入水平,从而进行行为建模,给用户贴“标签”,针对性地向用户推送一部分商品,隐藏另一部分商品,诱导用户的消费选择,并进行一定幅度的加价。

套路2

  通过地理位置信息实现“杀熟”。

  商家通过移动端应用后台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若用户所处的位置附近潜在的竞争对手较少,则进行一定幅度的加价。此外,用户的住址、办公地点、常去消费的场所等地理位置信息也可以用于判断用户的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使得“用户画像”更为精准。

 

  套路3

  通过用户与移动端应用的交互行为细节实现“杀熟”。

  用户与应用交互的行为细节,如键入信息频率、搜索关键词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点用户对于商品或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一些商家会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动态浮动加价。

  

谁最容易成“大数据杀熟”目标?

  马述忠院长说,“最容易成为‘大数据杀熟'目标的主要是对于商家形成了路径依赖的‘忠实'用户,以及对价格波动较不敏感、没有时间反复比价的消费者。”而从长远来看,这两类用户恰恰具有最高的留存价值,如果他们被不公平的定价伤害了感情,导致了用户流失,那么商家的“杀熟”行为自然是得不偿失的。

  

“大数据杀熟”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

  针对网友热议的“大数据杀熟”,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说,可以理解为一种价格歧视,即同样的产品、服务,对不同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现在,我国适用价格歧视的法律主要有价格法和反垄断法。但是这两部法律的制订与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商业还不十分匹配。比如反垄断法中对价格歧视的认定门槛非常高,首先要求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其次要“没有正当理由”。而互联网企业自主定价,完全可以辩称所谓“杀熟”是正当的定价策略,所以依据目前法律,很难进行直接有效的规范。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认为,“大数据杀熟”中商家并未采取虚标原价等常见的价格欺诈行为,一般也没有对用户承诺“熟客”享受更优惠的价格。所以认定价格欺诈比较难。但是如果确实存在“杀熟”行为,这种对于新老用户的区别定价,是否违法确实值得探讨。

  

如何面对“大数据杀熟”?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大数据杀熟”,究竟该如何规避这类现象及行为呢?马述忠院长建议,消费者可以通过传统的“货比三家”,即比较不同设备、不同应用对于同一商品或服务的报价来破解这种信息不对称,挑选到价格比较令人满意的商品或服务。

  所以,“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监管维权机构,积极干预“杀熟”行为,鼓励消费者举报、投诉‘杀熟’商家,及时进行查证、惩处与信息披露。”马述忠院长说。

  赵占领建议,相关部门特别是价格主管部门要对此进行研究,对于没有正当理由的歧视定价行为要进一步进行立法规范。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大数据产业具备良好基础,发展前景广阔。在消费零售领域,它也可以对老顾客提供更加智能与个性化定制的商品与服务。如果遭到商家滥用,随意超越边界,就会损害到消费者利益。不管“大数据杀熟”是不是存在,存在的话是不是普遍现象,普遍的话价差有多严重?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假若商家贪图“杀熟”一时爽,倘若“杀”光了熟客,也意味着自杀。

编辑: 刘昱

“大数据杀熟”真的存在吗?听听甲方乙方怎么说

”  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预估价”是根据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预估,并按照按秒实时刷新。不管“大数据杀熟”是不是真的存在,但针对网友热议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浙江大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马述忠给大家总结了几个“割韭菜”常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