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讯(记者 马昭)博物馆既是城市保存先民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的宝库,也是增进公众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媒介。有人说,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

近年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频频出圈,到无数个新颖、奇特、小众的博物馆纷纷亮相,让人直呼:西安到底还有多少惊喜等着我们发现?

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接下来还会有哪些举措?

西安平均每8.2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和古丝绸之路起点,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安打造“博物馆之城”,将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西安彰显新时代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2009年西安市文物工作会议上,西安首次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构想,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2017年,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使其上升为西安城市文化发展战略。2019年,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2022年1月,《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从优化体系布局、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创新活力四个方面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截至目前,西安拥有各类博物馆159座,涵盖历史综合、红色革命、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科学普及、非遗中医等40余个类型。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达95%以上,全市(包含西咸新区)平均每8.2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

从博物馆性质来看,西安市逐渐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主城区整体集中、城郊局部分散,形成了北部自然科学区、主城区历史文化区、南部自然民俗区三大博物馆区块。

围绕“华夏之源”等五大特色打造博物馆群落

在一定程度上,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在质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博物馆陈设方式相对传统;馆城融合特色彰显尚不充分;科技赋能水平有待强化;文旅深度融合还需拓展提升。

为了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下一步,西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将围绕“精”“惠”“智”“融”“特”做文章,兑现城市文化价值,延续城市记忆。

记者日前获悉,市文物局研究拟定了《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到2025年,以周秦汉唐为主题的博物馆群逐步有序开放,馆城融合更加紧密,文创产业大力发展,产品供给丰富多样,对外交流更为广泛,文化传播力不断提升,全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精”:实现大馆做强 小馆建优 微馆盘活

重点培育龙头博物馆。加快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大馆提升,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院一院多馆,陕历博秦汉分馆等新馆建设,创建1-2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培育10至15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博物馆。

全面提升区县博物馆。按照“一地一品、一馆一品”的思路,支持曲江、临潼等区县实施博物馆品牌提升计划,孵化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专题博物馆。

大力帮扶非国有行业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惠”:深化博物馆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

实施精品展览工程。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推出一批时代主题突出、文化特色鲜明的精品展览,打造全覆盖、多层级的博物馆展示传播体系。

实施教育传播工程。坚持以民为本,立足共建共享,开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博物馆教育和文化惠民活动。

实施对外文化交流工程。依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平台等国际交流平台,深化文物“走出去”“引进来”,持续提升西安国际影响力。

“智”:资源数字化 管理智慧化 服务智能化

打造文物数藏新业态。实施数字化牵引工程,推进西安文物数字资源和展示利用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数字资源开放共享计划,构建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体系。

打造博物馆展示新场景。深度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线上展览、云上国宝、直播导览等系列数字化服务。推进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数字再现示范,为公众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数字文化产品。

打造智慧化管理新模式。以服务观众为中心,以智慧多元为路径,以文化体验为目的,切实提升博物馆服务能级和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博物馆。

“融”:推动博物馆全方位融入社会经济发展

抓文化IP 打造。扩大文创产品开发跨界融合,打造以兵马俑、西安城墙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 IP 符号和品牌。

抓文商旅融合。实施“博物馆+”战略,培育孵化“博物馆+历史文化片区”“博物馆+酒店”“博物馆+商场”等文博创意产业,促进文商旅跨界融合。

抓平台支撑。积极发挥陕文投、陕文旅、西安旅游、曲江文旅四大平台引领作用,推进建设西安中国文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激活消费动能,扩容消费场景。

“特”: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凸显城市风格

优化博物馆总体布局体系。围绕“一核两翼”的文化空间规划,以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关中人文三大轴线,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博物馆之城”馆城肌理。

构建地域特色展示体系。围绕“华夏之源”“周秦汉唐”“红色记忆”“生态人文”“工业遗产”五大特色,深入挖掘西安精神内涵和特色元素,打造专题博物馆群落,推动西安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创新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体系。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与西安市的发展规划、城市更新、区域改造、产业升级等紧密结合,探索完善“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路径,形成西安风格的城市气质。

编辑:王祎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