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杨义荣: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个村民掉队

2017-07-14 18: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汉中7月14日消息(记者张美)他是村民眼中的“好支书”“主心骨”,他是干部心中的“好大哥”“好搭档”;任村干部时,他带领村民坚韧奋斗, 让一个高寒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穷村实现脱贫;当镇干部后,他因地制宜提出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全国脱贫典型示范案例。
  探索: 如何让村民摆脱苦日子

  “五沟六梁十二面坡,中间隔了一条河。”蛰伏在秦巴山区的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沟壑纵横,村民深陷贫困。在流溪沟,过去只种小麦、玉米两种粮食作物,每户再养一头过年吃肉的生猪,多数村民沉浸在“粮食装进仓,腊肉挂上墙”的小农经济意识之中。

  2000年,杨义荣当选流溪沟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怎样才能让村民转变观念,不再满足“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儿热炕头”的现状?经过深思熟虑,杨义荣毅然决定从抓教育做起。他和村民一起,采取人背、马驮的方式把建材运上山,修建了8间宽敞明亮的新校舍,改善了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并把原来1间旧教室拿来开办了成人学校。

  与此同时,他牵头组织成立了精神文明、科兴村兴家、计划生育、老龄工作4个协会,统一村民思想,鼓励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一时间,杨义荣千方百计地寻找致富门路。其实从2000年开始,杨义荣自己就在发展袋料香菇产业,但由于市场波动较大,村民并不认同这个产业。他敏锐地察觉到,流溪沟用来做袋料香菇原料的青㭎树资源丰富,加之近几年县上正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袋料香菇市场销路应该比较乐观。于是,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发展袋料香菇产业,并决定由村里统筹,帮助村民找销路。

  刚开始发展,缺乏技术是杨义荣面临的最大难题。2001年,杨义荣自费去河南西峡学习种植技术,有了技术就有了底气。当年,他种植的2000袋香菇净赚了800元,虽然不多,但让杨义荣信心大增;2003年,杨义荣和村文书动员了6户村民,一人带动3户,共种植了2万袋,当年的纯收入达到了6万元 。

  起步:小香菇让村民赚到大票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了带动更多的家庭发展,杨义荣决定先在村两委会成员和组长中培养技术骨干。通过在成人学校的培训,村两委会成员很快就有4人掌握了袋料香菇种植技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全村袋料香菇种植规模已达到32户12万袋。

  然而好事多磨!袋料香菇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栽培时间长,技术环节多。杨义荣等6人的技术指导团队,既要管好自己的产业,又要协助做好包抓农户的技术指导,经常没日没夜地进棚入户,大家疲惫不堪。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32户村民的香菇全部种植成功,并赶上了市场价格攀升,获得了很好的效益。2005年,流溪沟村的香菇袋料栽培规模扩大到了60户32万袋,全村净产值跃升至100万元。

  村民刘天理说,他是在杨义荣的劝说下才种植了5000袋,杨支书从购买菌种到技术一手指导,当年全村的30万袋袋料香菇喜获丰收,各地客商都被招引到各家大棚抢着收购,他自己的香菇卖了1.5万元。

  在流溪沟的带动下,袋料香菇产业逐步辐射到其它村组,目前全镇年种植袋料香菇300余万袋。2011年,宁强县绿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流溪沟成立,会员遍及县城以北6个乡镇,新建6个冷藏库房。

  2017年,邻近流溪沟村的赵家坎村共发展袋料食用菌100万袋,赵家坎村二组贫困户蔡荣学说:“杨义荣是个好干部,我妈有残疾,孩子读高中,媳妇身体不好,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他给我送信息,教我种植技术,现在我有白果树叶子卖,还有魔芋和袋料香菇,不出远门一样可以挣钱。”

  发展:小庭院里巧脱贫

  “棚里香菇朵朵,林里核桃结果,圈里小猪撒欢,地里魔芋成片”。这是如今流溪沟多数农户发展产业的真实写照。经过多年摸索,杨义荣认为发展产业必须多种经营,要“东方不亮西方亮”。于是,他把当地村民居住的房屋庭院,当成了村民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杨义荣说,发展庭院经济理由有三:当地都是山里人家,每户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可以利用;瞄准城里人喜欢的生态农产品,农家庭院里搭起菌棚,搞香菇、木耳产业;劳动力缺乏的家庭可以养几头猪,在周边山地再种点核桃、魔芋、中药材等。

  “庭院虽小效益高,是我们每家的‘小银行’。” 王兴华是流溪沟村发展庭院经济的代表,靠着庭院经济脱贫致富。7年前的一场山洪,山体滑坡将他的房屋院子全部掩埋,家里所有财物被毁。被列为贫困户后,通过一年多发展庭院经济,2012年前后,王兴华实现了脱贫。通过在房屋周边种植核桃、天麻、柴胡、魔芋,每年产出1.5万多袋香菇,每年出栏300多头生猪,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近几年,流溪沟村70%以上的农户在自家院子里搭建菌棚发展食用菌,在院子附近修建圈舍发展养殖业,在房前屋后栽植核桃、魔芋、中药材发展种植业,少则年收入两三万元,多则十多万元,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提升:转换岗位创新绩

  2013年12月,杨义荣被省委组织部招录为公务员,任巨亭镇扶贫办主任。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硬”就是自己要有本领,干部的业务水平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扶贫工作更是如此。对于年近50 的他而言,如何掌握逻辑性强、要求精细的扶贫业务,成了横亘在他面前的巨大难题。为了克服重重困难,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把每一项扶贫政策、每一个扶贫文件都翻个烂熟,光笔记本就写了厚厚的一叠。另外,他深知做好群众工作,仅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只有自己学识渊博,才能提高贯彻落实政策的能力,做起群众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

  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识别。个别村组干部为“避嫌”,在精准识别时侧重群众评议结果,明知个别群众未被评议上也不敢提出。赵家坎村四组农户赵天财,全家5口人仅靠儿子一人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因家有砖混结构房屋而未被评议上。在了解情况后,杨义荣带领村干部再次入户核查,召开群众会说明原因,重新评议赵天财为新增贫困户。为了做到不漏一户,杨义荣同镇扶贫办干部一起进村入户进行再次核查,在复查中重新确定贫困户6户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扶贫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体现出了他来自于群众,同时又服务于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始终把群众放到第一位的工作作风。他说:“只有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才能干群一气,同甘共苦,共谋发展大计。

  针对巨亭镇基础条件差、贫困面大的实际,他作为基层干部,既在谋字上下功夫,善谋符合实际的好路子,深谋切合实际的好产业,常谋促进发展的好项目;又坚持在抓字上下功夫,干字上花力气。利用任村干部时积累的工作经验,杨义荣提出大力发展果、畜、药、菌、芋主导产业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以流溪沟村为示范,打造发展产业脱贫的庭院经济发展计划,不分节假日到村培训产业技术、指导项目发展,亲自参与编写各村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和巨亭镇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目前,全镇已有核桃园 5680 亩、生猪7105头、能繁母猪946头,中药材 2300 亩、食用菌 365 万袋、魔芋 1500 亩,庭院经济已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得到了贫困户的广泛认可,现已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能通过我的一些努力帮助乡亲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改变家乡面貌,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怀,杨义荣从艰难繁重的扶贫工作中体味到丝丝甜蜜谈到巨亭镇今后的扶贫工作,杨义荣说:“发展集体经济必须依赖村上现有的产业,除了扩大种养殖规模外,要考虑搞香菇、腊肉等农产品的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习总书记2015年对陕西提出了追赶超越的定位和五个扎实的要求,作为扶贫干部,我牢记重托,带贫困群众追赶超越、发家致富。在脱贫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编辑: 张美
关键词: 脱贫攻坚;陕西省宁强县

杨义荣: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个村民掉队

他是村民眼中的“好支书”“主心骨”,他是干部心中的“好大哥”“好搭档”;任村干部时,他带领村民坚韧奋斗, 让一个高寒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穷村实现脱贫;当镇干部后,他因地制宜提出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全国脱贫典型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