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陕西省宁强县党建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促脱贫

2017-07-14 18: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汉中7月14日消息(记者王佳爱)山大沟深、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产业乏力,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是近年宁强县脱贫攻坚面对的窘境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宁强通过实践得出了答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加快脱贫步伐。今年以来,该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强化示范带动、驻村帮扶、思想引领,探索出了党建推动庭院经济促脱贫的新路子。

  筑牢脱贫攻坚基层战斗堡垒

  宁强的许多贫困村,基础差、底子薄。要想脱贫致富,没有产业带动不行;要想稳住脱贫成果,没有产业发展同样不行。可是,让深山里的贫困村找到脱贫致富的产业,实在是很难。

  该县深入调研发现,贫困群众多为山里人家,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宁强位于汉江源头,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生物资源数量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农家庭院里搭起菌棚,搞香菇、木耳就可以发展城里人喜欢的生态农产品;很多群众都有繁育生猪经验,不少家庭在周边山地散种核桃、魔芋、中药材等。

  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较为成熟的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在充分论证、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该县敲定了庭院经济这条路子,利用院落占用的土地资源和闲散劳动力资源,通过系统组合,使生产中的各种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用较少投入获得比较高的效益,也使得群众居住环境得到美化,还能缓和人多地少的矛盾。

  发展庭院经济,党员干部带头聚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驻村单位党组织紧密合作,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巨亭镇流溪沟村几年前产业发展滞后,当时很多乡镇搞起了袋料香菇栽培,原乡政府决定在该村的嘉陵江边制作菌袋,并分摊给了村干部。“我也分摊了2000袋,办了1600元的贷款手续。没有技术,就靠自然出菇,一年下来不但收回了本钱,而且还赚了800多元。”时任流溪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杨义荣说,他先后去了河南省西峡县和杨陵区学习种植技术,2003年,他和村文书动员了6户村民,一人带3户,共种植2万袋香菇,当年每袋净收入达3元,收益可观。

  获得成功后,他决定将这项产业在全村推广,带动更多的家庭增收。杨义荣在村“两委”成员和组长中培养了4名技术骨干,分片进行技术指导,最终32户菇农全部种植成功,当年又赶上了市场价格攀升,获得了不错的效益。后来,杨义荣倡导在全村组建了3支制菌袋专业队伍,既保障了菌袋的质量,又缓解集中用工的压力,使得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在他和菇农的带动下,流溪沟村袋料香菇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遍及县城以北6个乡镇,新建冷藏库房6个,拓宽了销售渠道。现在全村规模已达120万袋,年产值400余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000余元。

  因户施策分类指导精准帮扶

  脱贫攻坚工作要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切实使贫困户找到致富的良策,才能使精准帮扶落到实处。

  该县出台《宁强县“十三五”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指导意见》,指导各镇办按照全县“5+5”主导、骨干产业布局规划,根据贫困村区域特征、资源禀赋和贫困户发展基础,优选菌、药、果、烟、畜“五大产业”,采取企业带动、园区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四种模式”,强化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帮扶指导“三项措施”,因户施策、分类指导,打破广种薄收、以粮为本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的发动贫困户围绕庭院经济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我们要甩掉贫困村的帽子,光靠传统的种养殖业是不行的,必须要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发挥地域优势。经过反复探讨、研究,我们确定在村上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今年已经规划建设了500亩,产出后将带动100余户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宁强县燕子砭镇沈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沈国才在全村扶贫工作会上说。

  该村支部成员主动带头引进新型产业,带头注册成立农业公司1家、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6户,副支书孟学清注册成立红阳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60亩种植红心猕猴桃;村主任李正雄注册成立雄杰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40亩,套种甘蓝等高山蔬菜;村副主任李宗清注册成立恒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40亩,种植烤烟20亩、中药材20亩。今年以来,全村发展红心猕猴桃、银杏、烤烟、高山蔬菜、中药材等2000余亩,预计产值达450万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

  该县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放力度,组建村级扶贫互助协会53个,广泛吸纳贫困群众入会,及时发放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解决贫困群众生产资金短缺问题,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制,认真落实扶贫小额贷款和脱贫致富贷。今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68万元,扶持5064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

  四个“引领”实现从有形到有效转变

  引领思想观念转变。在精准帮扶中,该县采取“一对一”、“多帮一”等方式与贫困群众交流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其转变观念。有序扭转不愿脱贫的守贫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精神文明素质。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和农村文化教育培训力度,促使贫困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从而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

  引领社会风尚转变。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事干,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行动起来,在脱贫攻坚致富路上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宁强县以提高群众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根本,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创建和“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身边好人”、“脱贫标兵”等评选活动,树立学习先进典型,形成人人争先进、家家讲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

  引领致富模式转变。该县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始终放在首位。引导贫困户改变过去一味靠外出务工才能挣钱的思想,立足本地资源实际,做好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文章,从体力型务工向一技之长的庭院产业转变。条件好的村积极探索通过合作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组建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以资源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引领基层组织发展,壮大庭院经济。该县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切实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引导党员带头致富、党组织和党员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全面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选拨培养育苗工程,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加大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壮大农村干部队伍。不断探索和创新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设置符合村情、民情的服务队、工作队,盘活农村资源,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

编辑: 王佳爱
关键词: 陕西省;宁强县;脱贫

陕西省宁强县党建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促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宁强通过实践得出了答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加快脱贫步伐。今年以来,该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强化示范带动、驻村帮扶、思想引领,探索出了党建推动庭院经济促脱贫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