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保“量”更重“质”——陕北黄土高原职业农民“冬收”见闻

2017-02-03 01:06:00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安2月2日电 题:保“量”更重“质”——陕北黄土高原职业农民“冬收”见闻

  新华社记者蔡馨逸、张斌

  陕北农民李德义一家过年也没敢歇。

  隆冬时节的陕北黄土高原,树叶落净。可李德义家的蔬菜大棚却是满眼绿意,阳光透过大棚薄膜照在一米多高的藤蔓上,黄瓜长势正酣。

  “条直、带花、粗细均匀,这样的黄瓜才能卖上价。”李德义将刚摘下的黄瓜整齐地放在箱子里,又签上自己的姓名。“黄瓜由合作社统一卖给商贩,签名是要对自家的黄瓜质量负责。”李德义说。

  “种大棚菜不但要懂技术还要动脑子,要让菜‘喝得饱、晒得够、长得好’。尽管比原来种粮费事,但产量、质量都有保障,收入也翻了好几番。”说话间,汗珠不停从李德义额头滚落。为了赶在春节期间卖个好价,李德义夫妻每天清晨五点钟准时赶到大棚,在近30摄氏度的大棚里摘瓜、掐蔓、卷帘,忙个不停。

  李德义是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南义沟村村民。面朝黄土的一家人曾和绝大多数当地后生一样,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种“笨粮”,可到头来日子还是过得不行。

  2014年,靠着政府补贴的五万元和自己筹措的一万多元,李德义盖起了一亩多的温室大棚。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掌握了精细化管理技术的他,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随后还翻新了老房子,并把正在上小学的女儿送到县城读书。

  在陕北黄土高原,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催生了一批像李德义一样,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也使得本是农闲时节的山峁沟壑间变得异常热闹,一座座或挂在半坡中,或建在川道里的温室大棚“冬收”正忙。

  甘泉县副县长乔栋介绍,为了提高蔬菜品质,甘泉县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双膜覆盖等技术,目前全县累计有1.7万亩蔬菜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绿色产品A级生产基地,9个蔬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

  提起农产品质量,种了二十多年苹果的延安市洛川县农民马小宏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以前只会种,不会管,为了让树多挂果,枝也舍不得剪,结出的苹果个小质差,卖不上价。”马小宏回忆说,2005年前后,洛川县推广标准化种植,果农还因不让技术员剪树枝发生过冲突。

  然而,修枝后结出的高品质苹果卖上了好价钱,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果农们从“问产量要效益变成了问质量要效益”。如今,类似“高不留南枝,低不留北枝”的栽培口诀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果品质量的提升,洛川苹果还走上了丝绸之路。目前,全县已有超过60%的果农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过年期间,虽然不用在地里忙活,马小宏微信里的十余个“苹果交流群”却比往日更繁忙。探讨引进品种、果树嫁接、修剪技术……作为县里的技术能手,马小宏耐心地一一回复。

  2016年,马小宏种植的11亩果园净利润达14万余元,可他并不满足。“下一步,我计划走精品果‘战略’,把按斤卖的苹果变成论个卖,用小量精品进一步提升洛川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马小宏说。

 

编辑: 舒隆焕
关键词: 农民;李德义;陕北黄土高原;秸秆生物反应堆;双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