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红海行动》带动春节档国产电影转型

2018-02-23 23:35:00来源:南方都市报
  《红海行动》正如映前业内人士预测的那样,启动时显示实力,半程时发力,节后逆袭。这部电影实际的票房增长路线图,与其之前的产品规划基本相似。在春节档被续集电影占领的时候,《红海行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战狼2》的“续集”,它在票房上可能超不过《战狼2》的56亿,但却可以进一步鼓励制片方确认,同类型电影到了可以批量入市的时候。
  喜剧片尤其是所谓黑色喜剧的扎堆,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甚至拉低了国产片的整体水平。但战争电影有希望也有机会走出低级复制的怪圈。这么说是因为融入了新时代情绪的战争片,突破了以往战争片的表现形式与价值体现,虽然也有模式化的迹象,但短时间内观众的兴奋点不会消失,不会看腻。再者,新类型战争片可融入的元素、可讲述的故事原型、可探索的空间深度,只要前进一步,都会造成轰动效应——— 比如《芳华》。
  当然,虽然可以划归统一题材领域,《红海行动》与《芳华》还有不小区别。在好莱坞,观众会用“爽片”来形容《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爽片”比“爆米花电影”更讲究视觉音效轰炸,在情绪宣泄方面,则往往有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国观众对于来自好莱坞的“爽片”失去兴趣,是因为与引进电影没有更多的情感共鸣,而国产“爽片”在如何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方面,占有本土优势。再进一步说,中国观众一直缺乏《战狼》、《红海行动》这样的“爽片”,所以才会如此捧场。
  《红海行动》能在春节档人气如此之高,多少也令人有点意外。在传统观念里,春节是个喜庆的日子,忌讳血腥、死亡,像《红海行动》这样重口味的电影,放在冯小刚霸占贺岁档的时候绝对是冒险。但现在人们春节档的观影观念已经变了,虽然仍偏爱消费喜剧电影,但只要其他类型电影找到了观众的兴奋点,也一样会得到追捧。《红海行动》在这个春节档引发的观影潮流,容易让人想到1995年春节档成龙的电影《红番区》,成龙在纽约街头的横冲直闯,也让当时的观众觉察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心。只是,当时这种情绪更多是寄托在成龙身上,到了《红海行动》时,则转移到了宏大的国家概念身上。
  在《红番区》之后二十多年的贺岁档上,喜剧片主导了档期潮流,喜剧片塑造了这个档期,也是喜剧片塑造了观众。贺岁档只能看喜剧片,这本身就成了一个偏见。如今喜剧电影的不争气,为其他类型电影进入贺岁档创造了机会。春节档是从贺岁档分蘖出来的一个新的档期,从火起来到现在也不过五六年的时间。春节档的火爆,要感谢《捉妖记》、《西游:降魔篇》等奇幻、魔幻大片的贡献,这些电影直接改变了人们过年时看电影的口味,也为贺岁档的多样化打开了局面。可以说,春节档是最能展现国产商业片水准的档期。
  对于《红海行动》,不妨把它当成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来看待。它的立项、制作、营销与发行,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是以市场收益为主要目的的电影,除了激烈的战争场面、紧凑的情节设置外,它提供的思考附加值并没有多少。坦白说,春节档电影的整体水平,是没法匹配这个档期如此高的票房的,是庞大的消费能力,推动了这个档期的火爆;是观众无可抑制的娱乐需求,遮掩了影片质量的不理想。之所以观众愿意给《红海行动》打高分,是因为观众试图从电影的娱乐功能之外寻找新的意义,而《红海行动》恰好提供了这个意义。
  从喜剧片,到魔幻大片,再到战争电影,市场、审美、观众需求,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而《红海行动》的受欢迎,是迎合了这种变化,它有望引领国产电影在春节档进行又一次大的转型。(韩浩月)
编辑: 林馥榆

《红海行动》带动春节档国产电影转型

对于《红海行动》,不妨把它当成一部普通的商业电影来看待。它的立项、制作、营销与发行,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是以市场收益为主要目的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