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上海1月8日消息 站在时间的长轴上,回望2021,建党百年、长三角一体化、第四届进博会、城市软实力、城市数字化转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关键词绘成了上海的城市画像。

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增速与全国保持同步;全年新设企业46.52万户,平均每天诞生企业2000多户;全年累计供应190幅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规划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网络影视内容出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游戏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之年,这一年上海首考答卷如何?央广网记者带你一同回看。

夜幕下的上海陆家嘴(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服务全国,加快打造双循环战略链接

2021年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第二年,示范区内要素流动日益加快,公共服务逐渐互通,发展成果全国共享,破立并举加速形成新发展样板。

“平时我在青浦工作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吴江缴纳房产租赁产生的个税,现在能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税费,免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2021年7月,来自示范区的纳税人金先生凭借银行端查询缴税凭证,在工商银行上海长三角示范区支行的E-CNY跨区域税费缴纳窗口,用数字人民币扫码支付完成了苏州吴江的税费缴纳,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且免手续费。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我国这一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创新发展使命。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2019年11月成立,其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介绍,2021年上半年,示范区共推出18项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便包括示范区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霍博 摄)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对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2021上半年,示范区首次针对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跨界水体及其周边重点区域的不同功能要求,建立统一的精细化管控机制,改善示范区水生态品质。

元荡,地处沪苏边界,五分之一属上海青浦,五分之四属苏州吴江。跨越元荡湖、连接上海青浦和苏州吴江两地的环元荡贯通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首座新建慢行桥。这座示范区内首座大型景观步行桥,连接起沪苏两地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也为长三角的互联互通的重要民生工程。

青浦不仅联通了长三角,还打通了国内外。位于青浦区内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在采访中表示,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展的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281家,其中近40家为首次亮相的新朋友,有120多家是连续四届参展的“老朋友”。

从首届进博会达成的578.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到如今在疫情影响下依然达成707.2亿美元成交额,在疫情的持续冲击下,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无疑为国内外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央广网发 进博局供图)

视线东移,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滴水湖畔正式揭牌。临港新片区的成立,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以及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谈道,临港新片区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器。2021年1—7月,临港新片区实到外资4.37亿美元,同比增长55%,远远高于本市平均水平。一批高质量前沿产业外资项目、总部型外资项目纷纷在临港落地。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开放创新。在试点放宽市场准入措施,先行先试扩大金融、增值电信、数据跨境流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对外资开放,努力争取在前沿科技产业、新型国际贸易、跨境和离岸金融、高端国际航运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为国家更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提供实践样本。

稳中求进,促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2021年国庆黄金周前一日,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金靴”地段的前滩太古里宣布正式启幕。随着7天长假的到来,消费热力在这个为前滩国际商务区定制的上海首个“太古里”项目中迅速蔓延,吸引客流日均突破10万人次,国庆当天一度达到15万人次。

黄金周过后,太古里这一年轻人心目中洋气又精致的消费商圈,也被上海阿姨爷叔们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打开,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气收割机”。“我们那帮老姐妹的朋友圈里哦,都在晒太古里。”在61岁的市民黎阿姨看来,这里不仅是个高端shopping mall,也是一个新晋的“白相”(沪语:意为“玩乐”)打卡胜地。

2021年9月30日,上海首个“太古里”项目宣布正式开业(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实际上,2021年下半年以来,已有多个消费新地标先后亮相浦东:日本本土外的第一家啦啦宝都10月20日在金桥整体开业,佛罗伦萨小镇二期项目已于12月上旬正式揭开全部面纱……浦东新区副区长杨朝对此表示:“未来三年,浦东将紧紧围绕品牌标识度、时尚引领度和业态丰富度,打造成面向全球市场的品牌首选地、新品首发地和潮流风向标。”

浦东陆续亮相的消费地标、知名首店,是上海提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2021年9月18日,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了《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该《方案》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历来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窗口。加快形成万商云集的消费供给、建设闻名遐迩的消费商圈、打造近悦远来的消费环境,正印证着上海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的是“稳中求进”。

2021年10月20日,新晋上海市重点消费地标啦啦宝都浦东金桥整体开业(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2021年12月1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第二天,上海举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制定预期目标,充分挖掘增长潜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中求进”,如何稳、稳什么?上海具体列出了五大尤其需要稳定的方面:保持消费和投资稳定、外资外贸外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核心支柱产业稳定、重要经济功能稳定。几个“稳定”,基本勾勒出上海2022年的工作重心。

而“求进”,不仅是上海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国家发展需要。只有持续“求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能行稳致远。上海提出,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各项政策要提早发力,重点工作要提前部署,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要多作贡献,聚焦落实重点工作求突破、出实效,推进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向更高质量“进”。

人民城市,让“民生答卷”写满幸福感

近日,建成于1955年的上海展览中心正在经历着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拆围栏”,作为曾经的上海地标,这里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围栏拆除后,这里将会有更多公共空间开放给市民,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感触优秀历史建筑的魅力。

“拆围栏”的背后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指引。

位于上海市区西部的愚园路,近年来凭借其极具风情的老洋房、各具特色的小店铺和郁郁葱葱的梧桐树而成为市民们争相打卡的“网红路”。

2021年12月初,一座橙红色的、翻新的电话亭让这条马路再增一抹亮丽色彩——上海电信与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携手打造电话亭“一键叫车智慧屏”。在同意授权并和支付宝、手机号绑定后,便可实现“刷脸叫车”,这为广大上海市民特别是老年群体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新方式。

“以前看这些电话亭没人使用,挺浪费的,现在不仅是焕然一新,而且又可以打车,不用再拦路叫车,真的挺不错的。”市民唐老伯感叹道。

电话亭“一键叫车智慧屏”(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其实,这座焕然一新的电话亭只不过是上海城市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微小缩影。十一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提出,上海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21年10月,《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发布,对未来五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

实际上,无论是数字化转型亦或其他,在城市建设中,始终不能离开“人的感受”这一重要标尺,而人居环境更是日益成为城市创新力和吸引力的基础。

近年来,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居民们经历了从“沿河不见河”到拥抱“滨水新空间”的巨大变化。2021年,贯通“一江一河”持续加码,多座公园绿地、多条绿道林带等持续建设开放。

“十四五”期间,上海黄浦江两岸还将新增20公里贯通岸线,苏州河沿线实现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开放,新建滨水绿地及公共空间约80公顷,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正在“一江一河”沿岸徐徐展开。

“一江一河”持续加码,滨水新空间增添幸福指数(央广网记者 霍博 摄)

在苏州河绿道普陀段夜跑的何先生告诉记者,“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后,自己夜跑的环境更好了。不仅如此,随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自己除了能在绿道跑,还能去社区体育中心跑。

同“一江一河”一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也是上海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深刻演绎和落实,在市民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目前,上海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等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著。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上海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完善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

2021年12月15日,新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在静安区、杨浦区、宝山区等区正式集中开工建设。截至开工建设当天,上海已累计供应190幅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规划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其中,123幅已开工在建,建筑面积约830万平方米,共14万套。

未来,上海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到“十四五”末,全市将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间)以上,其中40万套(间)左右形成供应。

文化潮头,建“主客共享”的魅力之都

全新亮相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走在上海黄浦区兴业路上,全新亮相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吸引大批观众参观。以这里为起点,上海首条“红色经典步道”带领市民游客漫步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等14个红色景点。

你也可以在这里坐上红色旅游专线大巴,一次打卡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和中共四大纪念馆,沿途还有30多个上海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纪念地,全面了解上海的“红色基因”。

武康大楼(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上海不止红色文物资源蕴藏丰厚,建筑还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行走在上海,人们总能在城市大街小巷中感受历史印迹、文化底蕴、发展气象。

不管是游人如织的武康大楼,还是刚刚完成保护性修缮的四川北路“今潮8弄”百年石库门建筑,总能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举起手机,打卡拍照留念。

在上海街区漫步闲逛时,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态”的新型演艺空间正在悄然诞生,并日益成为上海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常态化选择。老建筑、新书店、文创园区、商业综合体……无处不在的演艺新空间正在成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海归钢琴家谢佳在“云端音乐会”演奏(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中心大厦52层,开业两年多的朵云书院·旗舰店不断注入文化内容,散发着不止于“高”的空间魅力。一系列“云端乐赏会”让读者在“抬头看云,低头看书”之外,还能欣赏现场音乐会,感受新型文化空间的不同意境。朵云书院负责人凌云告诉记者,希望能够成为城市当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一支力量。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它的文化。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上海正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塑造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当前,上海正处于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时期,“速度”和“加速度”成为共识。

步入2022年,新的赶考已然开始。肩负中央期许与人民重托,上海已抖擞精神,启程再出发。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唐奇云 林馥榆 霍博 郭振丹

编审:张伟 王文伟

视频:刘晓宇

编辑:霍博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208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