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31日消息 10月18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本届国际艺术节共有42台96场参演剧(节)目,涵盖7台全球首演、6台亚洲首演、8台上海原创,举办时间从10月18日至11月17日,为期1个月。

  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宗旨,本届艺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响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上海文化品牌。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的文化场馆接连上演来自海内外的音乐类、舞蹈类、戏剧/戏曲类精彩演出。观演观众纷纷表示——

  “我刚看了《摇滚红与黑》,我本来就很喜欢各种艺术活动的,像展览啊,看剧啊这些。艺术节能把这么多国外的艺术作品带到上海,对我们来说很方便,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喜欢艺术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福音。”

  “我主要是会看音乐方面的,还会看维也纳爱乐,然后班贝格,还有闭幕式北德爱乐这样的。”

  “它越来越好,都已经是国际化了,今年还有一个特点,是它提前了半个小时,我是一直提前半小时的,这真是为民服务,很人性化的。”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央广网发 组委会供图)

  据了解,这次艺术节还安排了户外舞台,让喜爱音乐的朋友们可以在草坪上听音乐会。坐在剧场里欣赏一场音乐会或一场舞剧,不是亲近艺术的唯一方式。以往在高雅音乐厅中一票难求的“大咖级”演出,将出现在艺术节“艺术天空”的户外舞台。人们可以尽情聆听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勃拉姆斯《命运之歌》、乔纳森·多佛《年华流逝》的美妙旋律。

  记者现在正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这里也是艺术节“艺术天空”主要演出场地之一。演出场地的入口处看到有一块巨大的看板,上面详细罗列了从10月16日到11月4日所有26场中外精品演出。除了呈现“红色经典”主题的作品外,还有来自俄罗斯、匈牙利、拉脱维亚、挪威等地艺术家为观众带来全天候不间断的精彩演出。

  在看板上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发现所有演出票都已经售罄。一位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工作人员提醒我,因为票价非常亲民,在60到100元之间,开票的第一时间就得尽早购买,所以得提前做好攻略。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公益惠民文化项目,今年“艺术天空”的演出可谓异彩纷呈。今天晚上,首届荷兰“达人秀”冠军马丁·赫肯斯将在这里的草坪广场上带来精彩的演出。今年56岁的面包师马丁·赫肯斯先生九年前凭借一首《你鼓舞了我》力挫群雄,一举夺得了“荷兰好声音”总冠军。即使已经年近古稀,马丁的声音还是充满磁性,带有极强的感染力,今晚我们将一起期待。

  多年来,“艺术天空”坚持打造“一区一亮点,一区一特色”,像杨浦区的“2019上海共青森林音乐节”,已连续三年在共青森林公园大草坪舞台为上海乐迷们带来三台重磅级的音乐会。此外,“名家名团”进社区更让嘉定、崇明、金山、奉贤等远郊区域的市民享受到更多的名家名团。

  “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办节理念。昨天专访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的时候她指出,已经连续举办五年的“艺术天空”已站上更高点。这些年,艺术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已经培育了大量的观众。每年艺术节期间都有三百多场次的演出,让市民真正“零距离、无门槛”地参与艺术节。


艺术天空现场照(央广网记者 杨静 摄)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始终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宽广舞台。“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对红色题材新探索是艺术节不变的追求。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就是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作的红色主题大型杂技剧《战上海》。

  这部开幕大戏是以上海解放战役为历史背景,再现了解放军在攻克四川路桥北岸邮电大厦、四行仓库等重要据点时的壮烈场景。《战上海》是海派杂技对红色文化题材的首次戏剧呈现,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选择一部杂技作品作为开幕演出。

  在《夜来香》乐声中与敌人周旋、在弄堂里与敌人追逐,演员精湛的技艺,再加上环环紧扣的剧情,红色主题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引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我来自叙利亚,今天看这个演出,我觉得非常好。我不知道我在看电影还是话剧。”

  “没想到这么有表现力,可以表现这么大的题材,以这么新颖的形式。”

  “把杂技和我们的红色故事连在一起,包括上海的元素,上海的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

  “很好看,我喜欢那个江华,他好厉害。”

  这部开幕大戏是以上海解放战役为历史背景,再现了解放军在攻克四川路桥北岸邮电大厦、四行仓库等重要据点时的壮烈场景,最后一只和平鸽飞出,停在了演员扮演的人体造型丰碑上,将全剧推向高潮。

  创排《战上海》的过程中,青年演员们更增添了对那些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英雄深深的敬意。饰演“连长江华”的男主角王怀甫就在排练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们这台剧就是要怀念英雄,致敬我们的英雄。排练《战上海》期间,我也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我的入党申请书。”

  为了更创新的表达“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战上海》突破了杂技技巧固有的程式和表演模式,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等多种艺术样式,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马戏学校校长俞亦纲表示,演员们不仅要完成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更要兼顾对角色的塑造。“我们想追求的是杂技表演样式新的突破,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把杂技艺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我们在这部剧中淋漓尽致地将上海打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

  除了《战上海》之外,还有龚天鹏交响作品《潮》、上海沪剧院沪剧《一号机密》,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等全国各地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演出在艺术节上亮相,像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一般,呈现几代人为缔造新中国所做的不懈努力。中国上海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这些舞台作品都将用现在的艺术语言和国际语汇来演绎我们的红色题材,艺术家们以创作致敬初心,展现了新时代舞台上,艺术工作的责任和担当。


开幕大戏 杂技剧《战上海》海报(央广网发 组委会供图)

  艺术节中有很多的剧目都在环人民广场地区的“演艺大世界”演出。这里因以剧场云集而闻名全国,被称为“南方戏码头”。

  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演艺大世界”正努力建设成为拥有最高剧场密度、最大集聚效应、最佳观剧体验的世界级演艺集聚区之一。与此同时,上海演艺大世界正在加速促进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引领区、亚洲演艺中心的核心示范区。

  过一条马路看一场戏。上海“演艺大世界”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以上海人民广场地区为核心,拥有专业剧场22家,获授牌“演艺新空间”26家,是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

  观众杨小姐说:“有很多戏剧可供我们选择,国内国外的,可以根据我们的喜欢来选择更多的戏剧。”

  如今,上海“演艺大世界”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演艺集聚区,全球优秀制作人、导演纷至沓来,不少优秀剧目从这里首演后走向全国。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希望能整合更多的推广和宣传资源,能够把演出和旅游、和金融、和商业、和教育全部打通,这样将惠及整个社会。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所在的南京东路商圈娱乐类消费额总体增速达到10.11%,明显高于上海市所有商圈增速的平均水平1.2%。

  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表示,“演艺大世界”打造演艺产业链,探索文旅高度融合,让演艺产业具备更强的生命力。“要把演艺大世界这个平台打响,从而对上海品牌打响发挥我们的作用。我们希望这个区域打造成为跟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齐名的演艺集聚区。”


观众在上海大世界观演(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多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深耕孵化、创作、交易、演出全产业链,吸引包括创作人、制作人、经纪人等在内的演艺行业人才集聚在艺术节的平台,使品牌更具吸引力,艺术节魅力从长三角辐射至全国。

  作为每年艺术节的重要项目,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10月17日至22日期间在上海举行。今年的交易会吸引了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机构参与。堪称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演出交易盛会。

  随着艺术节交易会的集聚效应、国际影响与传播力持续提升,交易会正日益成为一个原创新作的展示窗口,越来越多的原创作品在这里“首秀”,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首日,“昆曲王子”张军携手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吴兴国,全球首发了京昆当代戏剧《凯撒》片段。尽管作品仍在打磨,但在张军看来,他们用几天时间完成了一个10分钟左右的舞台呈现,就是想通过艺术节交易会的推介,听取各方意见,来丰富创作,也真正的适应市场。

  张军说:“通过平台的相互的了解、互动、沟通,甚至可以听到一些国外的非常著名的艺术总监、艺术节的买家等等对我们的一些看法、一些启发,都会促成我们在接下来的大半年的创作里面去完善这个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半成品出现在了艺术节交易会上,上海国际艺术节正从单纯的搭建平台,促成节目交易,到进入产业链上游,参与艺术作品的孵化与创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节目交易部高级主管茅玲表示:“内容是最核心的东西,所以我们觉得要从源头来抓好这个内容,有了这些内容,他相应地就会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买家与卖家,那买家卖家多了,我新的好的作品也就更多。”

  凭借着这样的前瞻性,每年艺术节的演出交易会,堪称国际演出产业的风向标。比如,今年六月才在英国首演的舞台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个月刚在巴黎首演的法国新马戏和现代舞《小王子》等,都不约而同地把亮相艺术节交易会作为其中国市场推广的首站,艺术节交易会也已经成为了国际行业大咖每年10月来到上海的理由。

  美国KMP艺术经纪公司创始人兼CEO克里斯多夫·麦克道尔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交易平台,国际艺术节做得非常专业,难以置信如此国际化、有前瞻性,而且能把中国最好的艺术和机构推到第一线。

  交易会首日的短短半天时间,就有六个项目当场签约,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也在本届艺术节上正式启动。2012年以来,通过艺术节交易平台,累计有64部中国优秀原创作品,赴3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500多场,也有越来越多的好剧被零时差引进到中国。

  在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看来,就是要在精神制造的领域,这座城市要成为一个创意创新涌动的源泉,那么这样就提升上海文化艺术的能级,也提升上海城市的原创性的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艺术天空“世界风·12小时特别活动” (央广网发 组委会供图)  

  2014年起,国内优秀原创剧目初露锋芒,首次占到参演节目总数的1/3。截至今年,优秀原创剧目已占参演节目总数的半壁江山。全球首演、亚洲首演、上海首演作品一部接着一部。

  今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第八年。八年来,艺术节创作推出了65部原创委约作品。今年通过遴选,产生了6部委约作品,涵盖了戏剧、音乐、舞蹈、多媒体、皮影等,更多青年艺术家在这里脱颖而出。

  “珍惜当下,就是我想表现的主题和这个故事的意义。”青年艺术家周涛带着他导演的话剧《双城记》在本届艺术节期间登陆上海黄浦剧场。这部作品也是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作品,故事取材于苏联导演梁赞诺夫的作品《命运的拨弄》,把舞台变身为游戏棋盘,“戏剧性”与“游戏感”是本剧的亮点。

  这已不是周涛第一次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节艺术节的演出。在他看来,这些年,艺术节“扶青计划”为年轻一代艺术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容纳不同风格艺术思维的孵化平台。“扶青”对艺术家没有任何限制,你可以尽情表达你想表达的一切,只要和艺术相关。无论是音乐、舞蹈、戏剧、包括声乐、绘画、美术,只要你有才华,你就可以去表达。它非常的无限。

  进入第8年,随着“扶青计划”的推进,每年来报名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们越来越多。今年,“扶青计划”共计收到报名材料111份,历经三轮遴选后,共有6部作品7位艺术家入选。这6部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再加上近百场的剧场演出、户外演出、专家讲座以及视觉展览等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等多个表演艺术空间连续上演。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表示,因为“扶青计划”主要聚焦在创作者本身。她更明显地发现年轻的艺术创作者们把传统和现代,创新和传承的关系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和血液里。“每一部作品都透着当代青年人的理想、艺术追求,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深刻思考,是非常负责任的作品,也是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王隽说道。


上海沪剧院沪剧《一号机密》剧照 (央广网发 祖忠人 摄)  

  艺术性、专业性、国际性一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追求的目标。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如既往汇聚全球顶尖演艺资源,吸引世界名家名团纷至沓来,或演出献艺,或与中国院团、艺术家合作交流,或签订协议、备忘录,促进演出项目请进来、走出去。

  很多备受关注的艺术家眼中,上海艺术之旅是怎样的呢?

  第二次来到上海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库拉说:“未来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年轻歌手。上海爱乐乐团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非常年轻、非常扎实的技巧,所以这是一个你可以真正要求的、真正与他们合作的乐团。”

  阿德莱德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西蒙·洛德这次也受邀来到上海。成立于1936年的阿德莱德交响乐团是南澳大利亚最大的表演艺术组织,每年为10万多名观众提供世界级的演出。他表示:“能在这里演出是非常美妙的体验,我们乐团和祖克曼都乐在其中,能在这样的艺术盛典中成为一份子,令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昆曲艺术家张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昆曲与世界音乐、戏剧的相互融合,不断尝试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上海国际艺术节20年了,20年来通过艺术节我深刻的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世界戏剧的丰富性。激励和鼓舞着我努力挖掘我们伟大民族中存在的力量,通过昆曲艺术作品去展现,我们传承开放包容和睿智的精神面貌。”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的作品《繁花》此次被搬上舞台:“《繁花》的舞台剧的样式是非常特别的,他的主创人员包括演员,包括舞台设计,包括音响效果,都是80后的年轻人。我写的这个故事,我写的这个小说,能能够得到那么多年轻人的回馈,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情。”


雅各布·赫鲁萨与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上海音乐会(央广网发 祖忠人 摄)

  本届艺术节期间也是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的日子。艺术节将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促进亚洲文明对话,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正在热演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全球顶级艺术家云集,名家名团纷纷把上海作为全球演出的重要站点。

  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平夏斯·祖克曼与阿德莱德交响乐团音乐会正为上海市民呈现一场音乐盛宴。作为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平夏斯·祖克曼因其深具表现力的抒情演奏和优美独特的音色,吸引了一大批听众——

  “看他们的演出,指挥给我印象非常深,他的风度、他演出的小提琴的水平很让我享受。”

  “因为我就是奔着祖克曼名声过来的,所以说今天这场非得来看。”

  另一头,有着241年历史、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则首次集结全班人马,将两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歌剧作品——《假扮园丁的姑娘》与《魔笛》带到了上海,成为本届国际艺术节当之无愧的“重头戏”。

  一周前,这两部歌剧纷纷完成亚洲首秀,并在上音歌剧院实现了“同一舞台,两个剧目,交替演出”。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总监亚历山大·佩雷拉认为:“每一代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呈现歌剧,你总不能将17、18世纪制作的歌剧作品,保持三四百年不变的进行演出,我们必须互相发展。我认为每部作品都必须讲好一个故事,我们选择的是想要传达一些信息,一些与我们今天相关的东西。”

  正是因为如此,在艺术家们的演绎中,有历史亦有当下,波澜壮阔、舞台宽广。海纳百川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因改革开放而兴,以不懈创新与时代同行,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表示:“一直说上海是一个‘文化码头’,所谓码头也就是谁都可以来走一走,谁都可以站一站,能走就是它的开放性包容性,能站住就是艺术的创新性。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开放、创新和包容,也就是使全球在文化艺术、尤其艺术方面创新的最新成果,就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上加以展示。”

 

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天鹅湖》剧照 (央广网发 组委会供图)

  2019年的金秋时节,在上海,世界艺术家们汇聚在一起,波澜壮阔、舞台宽广。艺术节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生动证明。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节更要继续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记者王渝新 周洪 杨静 傅闻捷 林馥榆 唐奇云 韩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