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眼中的巨变 | 老城厢旧貌换新颜

2018-08-06 13:10:00来源:新民晚报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今天起,新民晚报夏令热线特别报道推出“我眼中的巨变”专栏,邀请房管、交通、城管、水务、市容绿化、电力、住房建设等行业的“老法师”,畅谈行业发展变化。从一线资深员工的视角,讲述各自亲身体验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相关行业40年来的巨变。

  图说:原来老城厢环境“脏乱差” 来源/杨建正 摄

  蒋华云 全国劳模、南房(集团)有限公司物业部副经理

  我从小在老南市地区长大,对老城厢有着特殊的感情。1982年参加房屋管理工作后,我学过木工,修过电梯,做过水电工。工作近4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飞速发展。

  40年前,老南市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集,居住拥挤,住房陈旧;市政基础设施很差,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大大小小300多家工厂与居住区混杂,犬牙交错。原南市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9万人。中华路到人民路环城内的老城厢地区,面积2平方公里,住了26万人。人口净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3万人,可谓上海之最,人均公共绿地仅0.07平方米。73%的居民住在旧式里弄,75%用煤球炉,89%拎马桶,61%居住困难。旧区改造任务艰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创新理念和举措不断涌现。“城市疤痕”棚户区已从地图上消失,数百家工厂和沿江码头、仓库、堆栈也都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住宅区、高档商务办公楼、跨江大桥、高架环路、轨道交通、越江隧道、通衢大道、滨江景观绿地、古城公园、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老码头创意园区等等。

  地区功能优化,能级提升,交通路网不断完善,旧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老南市的房屋管理,从房管所统筹,到引入市场机制、物业服务企业化,再到现在老旧房屋由国有企业全面管理,增设保安巡岗服务。房屋修缮保养,也从一味靠经验判别,到科学仪器实地检测,更有效地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最直接体现就是城市建设的变迁。房屋变迁像一滴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正是整座城市辉煌前进的缩影。

编辑: 唐奇云

我眼中的巨变 | 老城厢旧貌换新颜

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前,老南市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集,居住拥挤,住房陈旧;市政基础设施很差,道路狭窄,交通不便。老南市的房屋管理,从房管所统筹,到引入市场机制、物业服务企业化,再到现在老旧房屋由国有企业全面管理,增设保安巡岗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