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乡愁聚人气 乡贤扬正气 上海浦东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书院文化品牌”

2018-07-29 21:5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7月29日(记者杨静)乡村振兴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近年来,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把乡村文化作为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将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集聚,不断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品质,从根本上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书院是上海浦东临港四镇之一,全镇行政区划54平方公里,辖有13个村、6个居民区。在“大浦东”的框架下,五年来,书院镇以“北城南镇”发展战略为引领,一方面打造以科创体验和展示为特色的科创新城,另一方面以“森林小镇”建设为抓手,打造“农”字头的全国特色小镇。

  乡村振兴不仅也不能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应该也必须是以文化振兴为前提和根本。近年来,书院镇一直在围绕“书院”名字做文章,着力打造乡愁文化,树立“浦东书院”文化品牌,并将这一文化品牌打造成为连接“农业”和“科创”之间的纽带。

  如何打造属于“书院”的乡愁文化呢?目前,书院镇在美丽庭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将在“浦东书院”的由来之地——“书院厂”立碑溯源。100多年前,当时的清政府在书院这片土地上设置了“五开间两厢房”江南民俗风格建筑的一所收税场所,因为这些税收专门用于南汇地区的教育,这个专门的场所被称为“书院厂”,“书院”这个名称也就此沿用下来。通过立碑记事和租用附近村民房屋进行相关展示,让来到“书院厂”寻根问祖的人能够找到乡愁的寄托,明白书院的文脉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从而提升书院的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同时要告诉“新书院人”,书院镇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传奇故事和历史上的书院名人,激励他们崇尚文化和教育,更好地融入书院,为书院发展献智出力。

  农业是书院发展的最大亮点。未来,“农业+文化重镇”将成为书院主要发展模式。近年来,书院镇已形成以书院人家、东方葵园、百果园等特色农庄为代表的两港大道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带,棉场村精品民宿等一批农业旅游项目集群正在建设中。书院还鼓励在农家乐、民宿设立工作室、展示厅等,吸引文化工作者入驻,使书院的农家乐和民宿成为作家、书画名家、收藏爱好者等文艺界人士定期聚会、交流研讨、开设讲坛的场所。同时,让市民和村民在“雅俗共赏”的农家乐淘古玩、观字画、听国学,甚至和作家、艺术家进行现场交流,从而在田园野趣中全方位体验“诗意的栖居”。

  乡贤文化是乡村的宝贵财富。进入新时代,重塑乡贤文化,倡扬美德新风,有利于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新的社会道德标准,从而有效整合社会意识。

  过去三年里,书院镇的13个村都编修了村志。同时,在镇级层面成立了村志编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业务指导办公室,并聘请有修志经验的老同志担任村志编修办主编。预计今年年底前,村志编修工作将全面完成,镇财政对每个完成村志编修的村都给予资金扶持。在修村志的过程中,各村除了挖掘“老乡贤”的故事,也积极树立“新乡贤”的典型。

  比如,外灶村的老党员、私营企业主陆川平夏勤华家庭,在美丽庭院建设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把自己正在生产的厂房拆了,留下了围墙打造成乡愁墙绘,并将自家院子改造成了蔬菜花卉相结合的混合型小花园、小菜园,美丽的庭院环境得到了左邻右舍赞赏,还通过认养围墙外公共区域的保洁养护责任,带动了周围邻居加入建设美丽庭院的行列。

  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镇长程渡江表示,经过“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整治,青山绿水即将重新回来等一系列综合整治行动之后,下一步,书院启动了“特色小镇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农字为品牌,打造并实现科创书院、文化书院、生态书院、法治书院的“四个书院”发展目标,建设一个以农业为亮点的生态小镇。在打造“乡愁文化”、“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匠人文化”计划,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目前,书院镇的“海派石雕”“哭丧哭嫁歌”两个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杆秤制作技艺”“芦苇编织技艺”两区级非遗项目,同时还有16个民间技艺被列入镇级非遗保护目录,一批民间工匠艺人也不断被发掘和给予关心支持。书院还把每年的6月8日设立为镇里的“非遗保护日”。今后,书院还将努力推动新北村的海派石雕、蓝印花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既能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村民过上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编辑: 唐奇云

上海浦东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书院文化品牌"

乡村振兴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近年来,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把乡村文化作为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将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集聚,不断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品质,从根本上增强内生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