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工程伦理、和谐城市、中国声音…… 同济大学“思政教育”的探索创新

2017-04-18 09:4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4月1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 通讯员黄艾娇)同济大学年逾八旬的汪品先院士于本学期主动请缨,为全校学子开设《科学、文化与海洋》的公选课,激励同济青年深耕创新文化土壤,勇于投身科创实践,目前开讲三场,场场爆满、未讲先热,受到大批学子追捧。当前,同济大学一批专业教师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创新探索,赢得学子纷纷点赞。

  在工科生心底播下“工程伦理”的种子

  魁北克大桥坍塌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事故、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印度博帕尔毒气事故……探究这些触目惊心的重大工程事故背后,原因何在?工程师当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2015年初,一门名为《工程伦理学》的公选课首次在同济大学推出,吸引了不少工科学子的目光。

  “工程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尤其需要接受伦理学的学习,学会如何伦理决策,否则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险。”课程的发起者、时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的顾祥林说,“这门课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多角度解读工程师职业规范,主要讨论三方面内容:行为对错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工程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工程师如何塑造正确的行为?我们希望引导工科学生学会在未来工程实践中正确决策。”

  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为例,授课老师先从飞机失事说起,对这一案例进行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早有迹象可循,为何未能把好安全关口?从事故中汲取教训,工程师应当何为?经一步步分析、讨论,继而在《工程师伦理准则》中对照相应条款,逐步培养工科学子普遍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每次课前,还有观影预热,同学们要观看一部与所讲专题相关的电影作为预习,每个专题授课完毕,还会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激发同学们后续更深层次的思索。

  以“和谐城市”价值观促多专业协同解决城市问题

  一门汇聚多学科名家、多专业视角探讨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公选课,一经开出,吸引全校16个专业的学生纷纷选修,其中还有不少校友、校外人士、甚至是之前已经修完这门课的学生等人旁听,选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达97%。《可持续智能城镇化》开课2年,何以集聚如此高人气?

  “城市问题,并不只是城市规划家、城市建设者的事,每一个公民都肩负着责任。” 课程总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说,“这门课导入多学科协同创新,让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可持续城镇化的基础知识,结合自身的专业学习,树立起‘和谐城市’价值观,为今后在工作中与其它专业协同解决城市问题、参与城市共建治理奠定基础。”

  据了解,该课程绝非纸上谈兵,特设“实践教学”环节,联手一批实践教学特色基地,开展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现场参观活动。活生生的城市实践,激发了学子思考、分析可持续智能城镇化领域现实问题的责任感和热情。跨专业、多元化的生源,让互动、交流起来别开生面,创新火花迸发,协同创新的种子就此萌芽。

  在外语学习中提升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

  对于同济大学德语专业研一女生、学生党员史若彤来说,阅读并翻译德文原版的《共产党宣言》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一门名为《德汉科技翻译》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接触多元化题材,在主打科技类翻译的同时也增设了一些人文类读本,借由德语专业学生的这一天然语言优势,马克思另一原版著作《资本论》继《共产党宣言》之后,也于这学期走进了德语专业课堂。

  而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堂上,看到的是一片“中国元素”亮眼的文化交融风景,英语翻译让中华历史文化、中国时政穿上英语外衣;英语写作更多聚集中国老龄化问题、中国故事、中国实践;而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共话儒家思想“和而不同”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何在、五大发展理念是否具有世界意义、跨文化交际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何关系。

  主讲教师黄立鹤介绍道,随着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不断推进,近年来英语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将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看待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以增强同学们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从而既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又坚定中国立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编辑: 韩晓余
关键词: 同济;思政;思政教育;思政课程;思政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