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华东师大档案馆推出《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 纪念前身建校94周年

2018-06-01 16:2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6月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6月1日是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建校94周年建校纪念日,华东师大档案馆特推出《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一书。该书主编汤涛表示,全书以欧元怀担任大夏大学校长期间(1945年-1951年)的史料为主体,从教育思想、校务治理、经费筹募、教职员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及其他等六个方面,发掘整理原始档案,以确凿的史料,全面披露欧元怀校长执掌大夏大学艰辛而光荣的历史。

  临危受命回迁上海

  1924年,在王伯群的资助下,欧元怀、王毓祥等在上海筹办大夏大学,1928年欧元怀出任大夏大学副校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大夏大学率先西迁贵州贵阳。期间,欧元怀担任贵州省教育厅长。1944年12月20日,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去逝后,欧元怀立刻辞去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不畏艰难,继任大夏大学第三任校长。

1920年代,欧元怀(后排左三)

  在临危受命主持校政后,欧元怀马上组织学校搬迁,敦促学生从贵阳赶往赤水上课。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需将已在运输途中的图书及仪器均由鸭溪续运赤水。此次搬迁,从贵阳出发到赤水,走了整整三个月,直至1945年才抵达赤水。好在 600名师生和700箱图书全部安全到达。在赤水,学校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以文昌庙作为校本部,并向赤水中学、博文中学、赤水女中等校借了一部分校舍,于一月内开始上课。 

  1946年秋,在欧元怀的统领下,大夏从贵州赤水回迁上海,贵州、上海两部在上海原校址合并。在8年多的时间里,大夏几经辗转,终于迁回上海。 

  将大夏校产交给人民

  1951年夏季,华东教育部决定将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两所学校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校址设在大夏大学原址。1951年7月18日,欧元怀在改制大会上,代表大夏大学和校董会发言,拥护政府决定,遵照办理,将大夏大学的全部校产交给了人民。

1951年7月宣布大夏光华两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欧元怀后来回忆此次会议说:“会后有些同事、同学向我握手致贺,并开玩笑地称我为‘开明地主’,把全部校产交给了人民。”

  “导师制”和“书院制”推行倡导者

  1929年,大夏大学实施“导师制”,是我国高校最早实行导师制的大学。比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纲要推行导师制早六年。据了解,大夏大学实行导师制的目的在于给青年学子学业、生活上以指导、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指导的要点,大致可分为学术讨论、专题研究、业指导、个人困难咨询等项。

晚年欧元怀

  书院具有自由讲学之风,欧元怀认为,大夏办学可以汲取中国书院制的优点,对书院的精神加以发扬光大。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文化中吸收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不失为应对师生关系机械化的一条 思考路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在书院制度之下,师生日夕相处,一如家人。

  此外,欧元怀还强调调和中西文化,在他看来,“注重国学本国史地等学科,对于我国民族伟大悠久的文化,有较深切的认识。同时对于西洋文化的长处,也不应该一笔抹煞,弃其缺点,采取长处,融会贯通,调合一种新的更合实用的文化。这种调和中西文化的观点具有本土情怀,又不失国际视野,是对中西文 化合理、有效利用的文化观。”

编辑: 韩晓余

华东师大档案馆推出《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

6月1日,是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建校94周年建校纪念日。华东师大档案馆特推出《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一书。该书主编汤涛表示,全书以欧元怀担任大夏大学校长期间(1945年-1951年)的史料为主体,从教育思想、校务治理、经费筹募、教职员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及其他等六个方面,发掘整理原始档案,以确凿的史料,全面披露欧元怀校长执掌大夏大学艰辛而光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