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23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苏娟 巩书言)与往常一样,李先玉早早来到了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街道办事处七一路西社区,开始了一天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李先玉在市区经营着一家理发店,自从加入西宁市方舟社会服务中心志愿者协会后,每周二、四都会去社区为低保户和残疾群众进行义务理发。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街道办事处七一路西社区活动中心内,志愿者李先玉正在为辖区老年人开展义务理发服务。(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同样在社区活动中心,一堂生动的插画公益课正在进行。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老年活动室内,每周都会开设书法、唱歌、插花等课程,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通知给辖区居民,而授课教师均来自志愿者。

除此之外,该社区依托社区功能室及相应软硬件设施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的服务类救助,实现了软硬件上资源共享、服务上专业与志愿融合。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优势、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努力塑造服务对象诉求的“倾听者”,日常生活的“小管家”,资源链接的“指导员”,不断满足了困难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目前,累计完成服务项目300余次。

这些,仅仅是青海省西宁市开展“物质+服务”社会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10月西宁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城市以来,西宁市在对现有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孤困儿童等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基本生活全面保障的同时,大力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容,打造“12345”具有当地特色的分层分类大救助服务改革新模式,努力实现由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不断满足社会救助特殊困难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为确保此项工作稳步推进,西宁市专门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发《西宁市开展“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制定《西宁市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试点项目清单》,精准征寻需求、安排项目、开展服务,满足不同救助群体的多元需求,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为全青海省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提供西宁智慧。

9月23日,青海省民政厅组织召开西宁市“物质+服务”救助改革试点现场观摩会。(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据了解,西宁市提出共4大类38项清单,给困难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项目。通过建立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成立村级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延伸救助触角,对西宁市现有3.6万城乡保障对象地毯式摸排,对其中11090名特殊困难对象认真分类,多样化、个性化设置理发、健康、陪伴、维修、应急、代办和法律服务等生活服务类、医疗健康类、清洁服务类和能力提升类四大类38个服务类项目。

据西宁市民政局副局长马海龙介绍,在具体的实施当中主要是围绕一个方案,打造了一个智慧救助平台,依托了一支专门的工作队伍,融合建设社区资源的一个载体,搭建市区街社区四级的一个网络体系,从而构建起多层次个性化的救助服务网络,为全市的困难群众提供我们的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西宁市累计为6325名困难群众提供各类专项服务10698人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西宁实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的新路子。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街道办事处七一路西社区活动中心内,志愿者正在进行插花授课。(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在救助服务中,困难群众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还可以通过“12345”服务热线,获取相关的救助服务资源点单式、菜单式的服务。今年引入的5家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线上救助平台及线下智慧救助服务中心,链接区域内养老机构、卫生医疗机构等服务资源联动,帮救助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试点工作开展2个月来,已累计为6325名困难群众提供各类专项服务10698次。

据了解,下一步青海省民政部门将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统筹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在全面推进民生保障上兜好底,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进一步推进改革信息化、改革多样化、改革品牌化。按照政府主导、政策融合、统筹资源、社会参与、多元救助、示范引领的基本原则,感恩奋进、拼搏赶超,通过部门协同发力、全市上下联动,努力形成一区县一特色的救助服务模式,力争打造一批可推广、可持续、可复制、具有示范性的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和服务项目,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