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化隆6月24日消息(记者 滕萌)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开关,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第一要务,保障和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阵地”,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工作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先进典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生态建设”。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化隆县各族群众积极投身以“保护母亲河、共植幸福树”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春季义务植树54.624万株,参与人数达8.1万人次。在二塘乡格许村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林”建设,共投资300万,种植青海云杉、松柏、油松等各类苗木5万株。

创建活动中,化隆县义务植树造林面积达2328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09%、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9.08%、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7.7%,地表水质优良率100%,黄河县域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使山水化隆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众更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一碗拉面带富了化隆人民(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拉面经济”。一碗拉面带富了化隆人民,拉面产业早已成为化隆县的优势产业。小小的一碗拉面,拉动化隆人民脱离了贫穷,也拉进了邻里心、民族情。近年来,化隆县委政府与来自天津、湖北、上海、广州、广东等省市县33批拉面经济考察团相互交流经验、介绍情况,双方签订了共赢协议。化隆县先后派民宗、就业等部门到天津、东莞等地开展化隆县籍务工人员法律、政策、业务和技术等知识培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拉面产业早已成为化隆县的优势产业(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截至目前,化隆县231个村11万人在全国280余个大中城市开拉面店1.8万家,年营业额在140亿元以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化隆拉面人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不仅主动适应当地管理,自觉提升遵纪守法、维护团结的意识,也积极融入大中城市的生活,献身公益事业,为输出地和输入地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化隆拉面人形象,彰显了浓浓的民族情、团结情、爱国情。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振兴民营经济”。依托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抓紧制定出台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化隆县“凤还巢”工程,支持和引导化隆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形成人才回引、智力回引、技术回引、成果回馈的良好态势。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各族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983家,发展家庭农牧场1075家,实施农牧业项目503项。

积极开展“学子圆梦”资助活动,使各族优秀学生实现“大学梦”,在社会民营企业家和经济人士中形成长效的社会公益事业,持续为改善民生积极做贡献。截至目前,化隆县举行了先后十五届“学子圆梦”资助活动,共捐资1700.82万元,资助回、汉、藏、撒拉、土族等3988名优秀大学生圆了读书梦、大学梦。

化隆县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为目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弘扬“耕读传家、崇德尚美,团结互助、守正笃实,艰苦奋斗、勇同天下”海东精神,在五个新海东建设中,积极打造六个化隆样本,全面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不断增强各民族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推动新时期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编辑:樊永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