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5月23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从青海省东部的引大济湟工程“卡脖子”隧洞工程剩余42.9米到祁连山下水管员保障水利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从落实6723名河湖长、15980名河湖管护员到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从尖扎县黄河岸边果飘香到全省改善灌溉面积133.36万亩……5年来,青海水利部门累计落实水利投资334.30亿元,着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记者从青海省水利厅获悉,5年来,青海水利部门报请青海省委省政府审议印发《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完成了《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等重点规划,构建了层级配套、目标明确的水利发展规划体系。同时,引黄济宁、共和盆地及外围水资源配置、黄河干流防洪二期等重大项目及水土保持等面上项目纳入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引黄济宁工程纳入国家2020至2022年开工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夯实了水利事业长远发展基础。

从攻坚“32号”隧洞到“蓄集峡”开始全面发挥综合效益

引大济湟工程是青海省迄今为止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力保“32号”隧洞贯通,意味工程数十年主体建设“收官”在即,进入收尾阶段。

近期,面对青海省内疫情防控形势,工程建设者们持续推进面对进口面渗水、突泥严重,耗费大量时间清淤的情况下,出口以每天最少1.8米进度掘进,截至记者发稿前还剩余42.9米贯通。

穿越村庄和农田的引大济湟西干渠4号渡槽(央广网发 谈林明 摄)

当然,好消息不止于此。本月初,历时6年建设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一期蓄水目标,这标志着工程由建设期阔步迈向收获期,开始全面发挥综合效益。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18.82亿元,是全国172项节水供水工程之一,对于工程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而言,不仅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还将供水保证率提高到96.4%,支撑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上游支流泽曲河(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其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北部横亘青、甘两省“生命之源”祁连山,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部是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5年来,青海省水利部门补齐短板不足,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了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北干一期和沿黄四大水库灌溉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了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二期、蓄集峡和那棱格勒水利枢纽等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实施了杨家、老虎口、诺木洪、浩门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马什格羊等10余座水库建成蓄水,水资源优化配置骨干水网初步构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节水供水、农牧区水利、防洪抗旱减灾、水利信息化等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齐头并进,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从“天境”管水有“妙招”到黑泉水库的效益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有“天境”的美誉,这里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源头,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青甘蒙西部三省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关键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几年来,山好水美的祁连县在管水方面不仅基础打得牢,而且还有“妙招”。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泉水库(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2021年7月22日,祁连县发生强降雨,冰沟、拉洞等村的25米堤防、1000多米PE管道受损,面对水毁现场一片狼藉,祁连县水利部门在感到心疼的同时也心里有底,因为他们早已给这些工程买了保险。当地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利用快速到位的保险资金对受损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维修养护,保证了工程安全运行。“天境祁连”的美誉不仅在于好生态,还在于好民生。民生最基本的需求是饮水安全要有保障。

走在黑泉水库大坝上,极目远眺,波光粼粼的库区偶有水鸟掠过。黑泉水库是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7年至今,水库每年保证了青海省水利厅下达的1.33亿m3的灌溉用水量,共调蓄水量23.70亿立方米。同时,向下游河道累计生态补水达2.54亿立方米、向西宁市第七水厂9835万立方米。

喝上放心水(央广网发 谈林明 摄)

5年来,青海省水利部门持续深化巩固,增进民生水利福祉。坚决打赢水利扶贫攻坚战,巩固提升260.60万人、3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牧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84.7%、80%和94%。实施了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33.36万亩。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工程运行安全可靠,人民群众水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

从黄河岸边果飘香到青海湖畔半河清水半河鱼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沿岸的扎玛当,藏语意为“灌木滩之下方区域”。这里曾经沟壑密布、植被稀疏,土地干旱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种树不见绿,造林不见林”。2019年初,当地政府投入700多万元实施坡耕地改造、营造乔木林和经济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助力当地村民致富。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沿岸的扎玛当地区(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当地把传统的“山顶戴帽子、山间缠腰带、山脚穿靴子”和创新种植经济林相结合,既做到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为当地群众增收开拓了“新路子”。

经过“改造”后的扎玛当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桃子、苹果等经济林“点绿成金”,既做到了“春赏花秋结果”,又增加了牧民收入。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青海湖湟鱼最活跃的季节。为了繁衍后代,它们会离开湖水,逆流而上,在经历夏候鸟捕食、湍急的水流、跳跃过洄游通道后,沿着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淡水区域产卵,孕育新的生命。为加大保护力度,当地拆除拦河坝、修改建洄游通道。

湟鱼洄游季(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在湟鱼洄游季,逆流而上的湟鱼,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成群结队地水鸟翱翔穿梭于此,形成了一幅鱼鸟共生的生态新画卷,吸引了万千游客。

5年来,青海水利部门坚持多措并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1.76平方公里,西宁、海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省部验收,建成青海湖湟鱼洄游通道等9项水系连通工程,实施了湟中区、循化县水美乡村建设试点。两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有效,221座水电站安装了生态基流监控设施,163座引水式水电站落实了生态基流下泄工程措施。河湖“清四乱”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612项,构建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良好水生态环境。

从“天下黄河贵德清”到水利改革激发活力

从雪山发源的黄河一路蜿蜒前行,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水流变得舒缓平静,呈现出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一水中流,造就了沿河茂密的树林与大片的湿地,形成了相对温暖湿润的小气候,两岸平畴沃野,村庄棋布。

“天下黄河贵德清”(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成了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生动诠释着推行“河长制”以来发生的喜人变化。

享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美誉,贵德县河湖长制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河湖长制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2020年河湖长制工作列入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和资金激励的10个县名单;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第五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5年来,青海水利部门激发改革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五级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落实6723名河湖长、15980名河湖管护员,设立省、市州、县区三级河长制办公室54个,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地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机制。水利投融资改革成效显著,省水利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运营,累计融资44.3亿元,保障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完成5677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3个国字号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2个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完成77处灌区、234.22万亩改革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2%。

从完善工程体系到强化依法治水管水

5年来,青海水利部门完善工程体系,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行业能力,强化依法治水管水。

黄河源头候鸟飞翔(央广网发 马生录 摄)

截至目前,青海建成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一期)工程,防护干支流185.95公里;实施了10条主要支流、71条中小河流,新建(加固)堤防(护岸)1052公里,治理12条重点山洪沟,开展2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青海省山洪灾害省级平台更新改造,提升了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多次成功应对黄河干流编号洪水和强降雨过程,科学处置了中坝水库等险情,有效消除了可可西里盐湖自然漫溢风险,化解了玛多“5·22”、门源“1·08”地震涉水安全风险,为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同时,《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青海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青海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办法(试行)》等地方性水法规和政府规章颁布施行,出台了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水利建设市场管理等一批规范性文件,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构建水利监督制度体系,统筹开展河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汛减灾、节约用水、水利资金等重点领域监管,形成了水利行业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监管格局。

下一步,全省水利部门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贯彻“一优两高”,统筹“五个示范省”,服务“四种经济形态”,建设“八个新高地”,立足“三新一高”,以水资源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障生态、供水、防洪安全为重点,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抓手,巩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利发展成果,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保护好中华水塔、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编辑:滕萌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