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专题 > 大国工匠 匠心筑梦 > 栏目条

央广网

寻找大国工匠 如何传承

2016-04-27 15:58:00 来源:陕西日报

 

    创新驱动是实现“双中高”的新引擎,技术性人才成为重塑“中国制造”的关键。然而,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高级技工短缺的现象依旧突出,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仅占5%。

  “咱们工人有力量,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样……”这段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曾经伴随共和国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也激发了工人阶级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现如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面对“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挑战,如何理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如何传承好这一价值追求,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

  4月,距离毕业还有三个月,23岁的西安大学生朱晓峰依旧奔波在各大招聘会上,投出去的几十份简历,回复寥寥无几。“就业压力非常大,班里还有一多半的同学没有找到工作,即便是签了工作的,也不一定从事本专业,有的当销售,有的当客服,但基本工资都很低,还不到三千元。”提起工作,朱晓峰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相比于小朱的迷茫,同是“90后”的陈真,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奋斗的方向。2010年技校毕业后,他进入中车永济电机公司西安电机分公司,由于技术过硬,现在已经成为线圈工区张形班班长,带领班组在近一年多的连续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高中毕业时成绩不好去了技校,内心很失落,觉得不如身边的同学,但现在对自己的工作很自豪,而且月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并不比大学生差,拥有一技之长,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朱晓峰和陈真的经历是当下就业市场的一个缩影:一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面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待遇不断提升。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企业都开出高薪招聘技术人才,在市场上很多高级工的月收入都已达到上万元。但除了一些生产效益良好的龙头企业,较少出现技术工人缺失的现象;很多中小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杨宜勇认为,这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属于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劳动力的供给中存在一个鸿沟,岗位错配的难度比较大。

  此外,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高级技工短缺的现象依旧突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仅占5%。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最尴尬的例子,便是我们能制造动车、飞机,但却连圆珠笔里的“圆珠”都要依赖进口。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代也在呼唤传承这种精神。

  2 “工匠精神”难在坚守

  然而,提起工人这一职业,很多人却对此评价不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价值观以及社会氛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企业下岗分流,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舆论导向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人们的评判标准。

  对此,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认为,职业本身并没有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由于我国在技工方面的考核、认证、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不完善,造成了工人的社会地位下滑、收入下降。相比于过去提倡的敬业奉献精神,以及工作赋予人们的荣誉感,现在人们更愿意用金钱去衡量工作价值。事实上,在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高水平的技工不仅收入高,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传承有序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出现技术的断层。”中车永济电机公司西安电机分公司工会主席宋晓军分析说,“现在社会在逐步转变对技工的看法,我们也希望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实现自我。”

  不过,在“工匠精神”背后,要坚持住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坚持。

  51岁的王文汉,在中航工业自控所已经工作30余年,是制造一部工艺研究室的副总师、研究员,一直在一线从事技术研究工作,参与过多次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过程,带领团队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我们这个工作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一丝不苟。简单来说,一个尺寸写错了,不仅仅是纸上的错误,更会在实际制造中造成很大的物质损失,所以不能也不允许出错。”王文汉评价说,在制造行业,大概需要五到十年的积累,才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工匠”。

  提起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自控所电子工程部装配机能专家组成员、高级技师金亮的回答也很简单,“就是要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极致,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3 新时代如何传承“工匠精神”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这背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现代产业工人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更是需要掌握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陕西誉邦科技有限公司虽然成立仅十年,但却因为掌握较高的核心技术水平,为美国通用电气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国际公司的产品,如核磁共振、CT机、X光机等生产零部件。

  “从我当学徒干到现在十几年,从来没有停止学习,每年技术都在更新换代,比如最开始机床需要手工操作,后来发展成数控机床,现在已经成为复合型的设备,由计算机控制。”誉邦科技技研部的技术指导毛建鹏介绍说,“以前工人确实很辛苦,靠双手和体力劳动,体能要求高,但现在技能要求更高,要掌握更高的技术水平。”

  宋晓军长期从事工会工作,经常和年轻工人打交道,在他看来,要在企业文化和职业培养过程中,增强工人的认同感和价值感,“现在年轻人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思想活跃、想法多,我们鼓励他们表达,好的想法实现之后还会给予奖金奖励。”

  “以前我们当徒弟的时候,再累的活也会坚持,觉得干不好很丢人。但现在有些年轻人比较自我,责任意识不强,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金亮评价说,“但年轻人也有很多优点,敢于质疑,创造性强,如果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他们也会干得更好。”

  对此,石英也认为,职业对于社会人而言有着双重作用,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工作,也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传承“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号召,也需要制度的支撑,完善职称评定制度,让技术工人更加体面和有尊严,才能让这个职业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时代在进步,不论是技术、设备还是人才都在发生变化,但坚持工匠精神是不变的,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到顶尖,不仅是促进自身的发展,更是一种引领作用,带动一批人、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提升。”王文汉解释说。 记者 许梦婷

  手记

  改变中国的“工匠精神”

  许梦婷

  “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古已有之。现存成书年代(战国初期)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就有写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对中国传统工匠也给予这样的描述:“工人者,艺士也。”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论是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还是修建故宫的能工巧匠们,都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工匠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工人们以饱满的热情、精神和态度投入到祖国建设和发展中,不计报酬、甘于奉献,才得以奠定我国的工业基础。几十年过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人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从中完成财富的积累;有的人却留下来坚守于平凡的岗位,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他们也许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许从事的只是不起眼的工作,但从他们手中生产出来的一个螺丝、一个螺母,构建起我们的工业体系。

  耐心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是采访中技术工人们重复最多的词语。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绪,也是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梳理每一位高级技师的成长经历,追寻每一个技术工人的成才路程,都不难发现对于自身工作的执著要求,在如今短、平、快的经济利益追求下,这样的精神也显得尤为可贵。

  工匠精神需要重视,工匠精神更需要培育,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培育劳动者的工匠精神;社会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良好的保障,让工匠们无后顾之忧的努力成材。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是实现“双中高”的新引擎,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想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

编辑:刘格非

关键词:建设创新型;工匠精神;中国创造;90后;中国制造2025;考工记;高技能人才;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车;政府工作报告

说两句

相关阅读

从应对挑战看中国理念——当前经济形势述评之四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题:从应对挑战看中国理念——当前经济形势述评之四 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有亮点,有挑战,发展不平衡,凸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2016-10-26 21:26:00

二十国集团:引领“增长优先”转向“创新优先”

落幕不久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还会为世界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预计到2020年,中国科技实力占世界总量比重将达27.6%。

2016-09-14 19:50:00

创新引领发展 建设出彩中原

2016-09-08 09:0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