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独家报道

央广网

【手记】90后记者重走长征路:那一别 便是一辈子

2016-08-11 10:38:00 来源:央广网

  年幼时少不经事,父亲总是怕我不能吃苦,经常将“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话挂在嘴边,那时不懂事的我总不以为然,并不明白父亲话里的真正涵义。

  2016年7月26日,作为一名90后记者,我跟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忘初心再长征》采访组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系列采访活动启动

  8天日夜、江西省创记录的40度高温,几千里的行程、十几万的脚步,三十几个长征故事采访点,采访组大巴车从长征始发地于都县一路颠簸行驶, 80年前的泥土山路,如今的水泥马路,路径虽相同,行走路程却远不及当年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十分之一。

  

  记者跟随刘发娣孙子朱书荣徒步深山 找寻隐藏红军地窖

  重走长征路活动出发前,94年出生的朋友小吕特别正经地问我:“我总感觉以前听过的感人的长征故事不那么真实,有那么苦么,你觉得呢?”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她,因为随着年龄渐长,我也一直寻找父亲当年“话中话”的深层答案。

  

  福建长汀,记者记录1935年瞿秋白就义处时的细节

  长征作战转移  也许一别便是一辈子

  如今,我们每天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说话寒暄、挥手告别,但对于当时为了长征转移、奔赴前方战场的红军来说,离别却意味深远,因为他们与家人的分别不仅仅是伤感,更多的是沉重和遗憾,这一别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80年的时光,改变了于都县沙心乡原有的面貌,泥土山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低矮的土房也被新建的砖房代替。当年居住于此、隐藏照顾12名红军伤员的刘发娣,就没有来得及见到红军丈夫朱学球最后一面。

  

  过去,刘发娣在世时所住的老房子

  

  如今,村里都盖起了砖瓦房

  7月28日中午,我跟随刘发娣的孙子朱书荣爬上距离沙心乡2公里的深山中,找寻当年刘发娣老人隐藏红军时的地窖,山间蚊虫叮咬、正午烈日当头,双腿被蚊虫叮咬地近乎肿了起来,有些不听使唤,但这让我些许体会到,当年长征行军过程的艰苦“滋味”。

  一个小时,往返于当年刘发娣隐藏红军伤员地窖的这条山路,下山时我一直在想,这些对于一个当时既要每天为12位红军伤员送饭寻药、又要照顾几个孩子的农村妇女来说,又是何等的不易,我竟对这个压不垮的女人产生了些许的怜悯之情。

  “参军后,奶奶还曾前往部队探望爷爷,但不巧的是,赶到时,爷爷所在的部队却在一个小时前刚刚开拔。”朱书荣说。

  谁也不会想到,这次错过竟是一生。

  过去,我只是通过书本或是影视剧作了解长征,对长征的印象是概念化和模糊的。但这几日通过寻访红军后人,了解到了一个个既有血有肉、又有温度的长征故事,这些摆在我眼前活生生的历史事实,都令我深受震撼。

  军爱民、民拥军,夫妻盼相守却分别,沙心乡刘发娣与12名红军伤员的军民鱼水情意、与红军丈夫的离别情更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许下诺言的李才莲遗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情话对于描述长征期间李才莲与池煜华爱情,尤为贴切。

  在长达8天的长征故事寻访中,我时时在感受着红军当年长征的不易与艰辛,每天心情甚至有些低落,但听到兴国县当地百姓向我讲述,池煜华老人为爱情80年的坚守时,才让我感到些许的暖心与宽慰。

  

  苦苦等候的池煜华

  “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3天新婚,6天团聚,池煜华为了红军丈夫李才莲离别前的这句话,她从16岁一直等到95岁。

  遗憾的是,我已经没有机会采访到池煜华老人了,2005年4月24日,池煜华与丈夫在“天堂”相聚。

  7月30日下午,我便在兴国革命烈士馆见到了故事中丈夫李才莲遗像,长相清秀、气质文雅是我对这位革命烈士的最初印象,而在李才莲遗像旁则悬挂着妻子池煜华的遗像。

  80年的等候,一段跨世纪的终生守望,一别,一生。在特殊的战争年代,池煜华为爱情守候终身,那现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呢?

  让生前作战离别之人  在这里“回归相聚”

  2016年7月30日,江西省兴国县散葬烈士墓群。

  青山、绿树、白云、蓝天,9850位革命烈士安葬于此。“烈士永垂不朽”墓碑屹立在这群山之中,碑前“火焰”熊熊燃烧,似乎代表着烈士革命精神永远在延续。

  

  烈士英魂永垂不朽

  置身在这占地面积226亩的烈士墓群中央,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平静,似乎在与9850位烈士进行一场穿越历史时空的对话。我想,这坐落于山坡的一个个黑色墓碑,代表的不仅是烈士本身,更象征着为长征胜利做出牺牲、每个面临离别的家庭。

  

  安葬着9850位革命烈士的散葬烈士墓群

  继续沿着墓群间的小路行走,我俯下身来,看到几位烈士墓碑上牺牲时间未知,仅仅记录了当时牺牲的地点及参军时间。

  

  烈士墓碑上牺牲时间未知

  烈士后代的李明参与了县里的散葬烈士墓群建设,在与他不断的交谈中我得知,其实这大部分革命烈士墓地并没有遗骸存在,只是为烈士英魂安一个家、修一个墓,让他们在这里相聚,让他们找到回家的方向。

  

  蹲在烈士唐克仁的墓碑前,其侄子唐绍林用手擦去墓碑的灰尘,动作轻柔而虔诚

  两万五千里长征,数次战略转移,让人最揪心的便是这亲情离别之苦吧,或许这一别,便已阴阳相隔。

  

  在烈士墓群,我在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朱江通过镜头传递着对烈士的敬意

  97岁老红军寄语90后记者: 要为党和人民作出贡献来

  2016年7月31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

  在孙子钟传炜的搀扶下,97岁老红军钟发镇坐到了我的面前,虽眼神不再锐利,脸上爬满皱纹,但打开尘封已久的回忆,钟老对过去自己的长征经历丝毫没有遗忘。

  

  老红军钟发镇

  在纪念长征80周年这段时间,不断有媒体来访,经历了几十年革命风雨的钟老却一直显得那样平静。

  虽是仅仅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但年近半百的他已经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已收拾好“装备”的我一直在“偷偷”地望向身着军装钟老,心里一直地想着又怕旁人发觉:待长征90或100周年纪念时,还有机会再听钟老讲当年的自己经历的长征故事么?

  “要为党和人民作出贡献来。”临行前,钟老将这句话送给在场几位年轻的记者们。话听起来虽“高大上”,但对于13岁便“参军为人民”的钟老来说,却是他们老一辈人在革命年代一直坚守的理想与信念,这与我们现在年轻人追求的理想又有何不同?

  当下,我想对于90后记者们而言,记录百姓民生疾苦,便是对钟老及为革命牺牲的老英雄们最好的精神传承。

  

  采访组一行记者鞠躬 向韩伟将军表达哀思

  正如开国中将韩伟后人韩京京所言,若使长征精神代代相传,需要社会上每个人共同努力!回想80年前,这精神形成的背后究竟有多少家庭面临着生死离别,骨肉分离,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才不会愧对于当年为长征前赴后继、舍小家为大国、为革命牺牲流血的无数先烈们!

  8天后,“ 重走长征路”活动结束回来,我给父亲发了条信息,讲述这一路的长征故事与见闻,父亲只是简短地回复了我一句:“红小鬼,人生‘长征’别掉队!”而之前质问我的90后朋友小吕,在仅三条状态的朋友圈默默地发了条动态:“长征精神永流传!向长征老英雄们致敬!”

  

  探访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对向我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文/央广网记者 王晶

编辑:龙明洁

关键词:重走长征路;90后;记者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广东“重走长征路”采访启动 南方网追踪报道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慎海雄为“重走长征路”采访团授旗。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陈家静少将,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黄善春少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国防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慎海雄出席仪式。“重走长征路”采访报道和“南粤长城杯”演讲比赛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组织共同举办。

2016-07-18 21:12:00

“重走长征路 共铸中国心”公益团队走进雅江西俄洛乡

今(12)日,“重走长征路 共铸中国心”公益团队来到海拔3800米的雅江县西俄洛乡。义诊结束后,本次“重走长征路 共铸中国心”团队还来到了当地的藏传佛寺郭沙寺进行爱心捐赠。

2016-07-13 00:08:00

网上重走长征路持续升温 34万人已走19.2亿步

2016-07-06 09:0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