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60多年前的“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如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已成为巍峨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座中国精神丰碑。60多年后,要传承好“西迁精神”,就要结合时代要求,抓住核心精髓,抓住精神实质,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西迁精神”代表着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舍小家、为国家的献身精神。1956年8月10日,一批响应党的号召、立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交大人,从上海迁至西安。当年西迁的交大人,就是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西迁精神”从此在西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交大西迁,是交大人的一次历史壮举。离开大上海,建设大西北,这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献身精神。当年,怀着建设大西北的理想奔赴西安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是创造“西迁精神”的主体,舍小家、为国家的献身精神是他们内心持久的动力。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交大西迁时为马列教研室教师的卢烈英曾说,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是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这种有着浓浓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西迁精神”,在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西迁以来,坚守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知识分子以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奉献,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西迁精神”代表着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筚路蓝缕建设新中国的拓荒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十年代,党和国家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积极响应。他们告别了家乡和亲人,从全国各地奔赴祖国大西北。“西迁精神”所体现的,正是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拓荒精神。他们筚路蓝缕,不畏艰难,拼搏奋斗,献身祖国。他们扎根大西北,建设大西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西北,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建设者之歌,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建设大西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迁精神”代表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代代跟党走、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听党指挥跟党走,就是始终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始终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勇于担当,勇于拼搏。听党指挥跟党走,所形成的是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巨大力量。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交大西迁时为机械系学生)金志浩曾说,唱着《再见妈妈》就一路奔西安来了。“那个时候哪里艰苦往哪里跑,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那是没话的,也不在乎艰苦。”“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所体现的正是“西迁精神”的精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代代跟党走、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战胜前进路上种种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60多年前,“西迁精神”充满了丹心赤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祖国每一块土地都是我们安家的地方。”60多年后,要传承好“西迁精神”,就要有一种“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拼搏精神,要有一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西迁精神”的精髓需要代代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拼搏。

  伟大时代赋予伟大精神新的内涵。“西迁精神”必将引领、鼓舞、激励更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新贡献。(特约评论员 付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