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观点 > 正文

张静:“油条哥”走红的启示
2012-06-15 16:13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最近,河北保定“油条哥”刘洪安拒绝复炸油、凭良心炸油条的事迹经媒体宣传后,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据报道,一些商户表示并开始用实际行动学习刘洪安,“良心油条哥”大有越来越多之势。

  其实,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早餐点摊主,刘洪安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一天一换,绝不复炸的做法并不高难,每个摊主都可学可做;一天一换油条炸油的作法也不自刘洪安始。记得早年曾看一则报道,介绍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某地卖油条,采用的就是与刘洪安一样的方式。因为没见到后续报道,笔者不知那个外国人油条摊的最终结果。但是,刘洪安却在今天走红网络,并产生较广泛的社会反响。笔者认为,油条哥走红本身向社会提出一个解决食品安全的大课题。

  首先,油条哥热反映社会对诚信、正直、勤劳、大度的商业道德的向往和尊重,同时对虚假、卑劣、懒惰、贪婪不道德行为的厌恶与蔑视。正因为人们对复炸油条不放心,所以油条哥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追求健康食品、购买安全食品的心理。实在说,油条作为一种传统食品,从消费者的角度说很难知晓其技术程序,就是从门外汉的角度揣度,仅限于用油“一天一换、绝不复炸”的尺度仍然较为模糊。起码应当有一个每锅油炸多少油条的量化标准,或者加热高温的豆油在多长时间内使用属于安全时限等。正因为没有这些的指标,喜欢吃油条的市民每天早上只能在街头寻找干净一点的摊点,细心的市民会观察摊主重复使用

  豆油的情况。但是,如果一条街或一个区的油条摊主都重复使用炸油,市民就只剩下一个吃与不吃的单项选择。所以,出现一个公开承诺的油条哥,他的诚信就成了最好的金字招牌,尽管油条比普通的油条贵一点,但市民仍然前去购买,因为市民都有吃放心油条的心理需求。于是,油条哥的诚信具有的商业价值,起码保证他能正常运营。

  其次,既然油条哥符合市民的消费心理,又体现诚信、勤劳等优秀的商业品德,加之各级政府宣传和鼓励,“油条哥”从单一个体向群体现象转变就变得顺理成章,似乎展现一个油条哥的模式被争相效仿,会涌现更多油条哥的发展态势。实际上,我认为这不过是人们善良的一厢情愿,没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经营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油条哥的闪光点是什么,集中在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一天一换,旧油大部分倒掉。由此我想到古人一则“千人饼”的故事,用一张饼里融入多人劳动来教育人们懂得感恩老故事。同样,小小油条也融入多人劳动,人们有理由展开这样的联想:油条哥怎么鉴别和保证他所用色拉油的质量?另外,他是否也关注购进的面粉的质量以及油条里所有添加辅料的质量。进而推想:一个卖肉的,他能够凭肉眼看出肉里是否注水,但他能鉴别是否含有瘦肉精吗?一个农民,他购买饲料,了解哪家饲料猪吃了长膘快、禽吃了下蛋多,他能够了解饲料成分的含量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含有不该含有的东西吗?所以说,油条哥让人钦佩,引导更多的人学习油条哥也值得肯定,但是一定要程,个人的参与热忱可嘉,但其专业知识和个体能力都受一定限制,只有在广泛的社会监管平台上不论是业主还作为消费者的个体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建立一个健康的、利己与利人相结合的市场生态环境。前几年,媒体和理论界常常用转型期来概括当时社会,现在这样的话题少了。实际上,现在各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时期出现的新问题,用旧有模式解决不了这些新问题。比如,农民可以自己种、自己吃有机蔬菜,油条哥保证一条街的居民不吃复用油炸油条,但他们都解决不了市场上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有毒、有害食品案件叠出,人人痛恨,这也是一个正本清源的好时机。管理部门多抓监管工作,理论工作者多出点子、想办法,政治家在法制建设上下功夫,共同围绕食品安全和一切产品质量问题,在健全法制、加强监管、鼓励监督的体制与机制上做好文章。

  当人人都是利己又利人的油条哥时,油条哥就不用走红了。

责编:果君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