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国内游 > 正文

北京密云渔民送“口粮”犒劳迁徒过境天鹅
2012-11-29 22:24   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
    

  燕落村渔民为栖息在水库边的天鹅等候鸟送“口粮”。 王海燕摄

  初冬,大批天鹅飞临密云水库。 刘显贵/摄

  初冬是候鸟过境高峰期。本市最大“候鸟中转站”——密云水库,这几天迎来了大批天鹅、灰鹤等迁徙候鸟。密云县不老屯镇,环水库10多个村的村民,组成候鸟保护队,并主动给候鸟送过冬“口粮”。

  早晨7点,天刚蒙蒙亮。密云水库北岸,不老屯镇燕落村渔民李国银、李树生,刚从水库打鱼回来。趁着买家还没有上门,俩人一前一后,拎着半袋玉米棒,直奔水库边的空地。

  初冬,水库还没有结冰,但清晨零下3摄氏度的气温还是让人觉得寒意逼人。走在水库岸边,远远地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鸟叫声。海鸥、灰鹤以及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湖心小岛的草地里喧闹。

  两位渔民在距离渔船停靠点大约500米的位置停住了脚。这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地上密密麻麻全是鸟的爪印。“这地方,鸟经常来,有时候天鹅也过来。”李国银从口袋里掏出玉米棒,搓成玉米粒儿,均匀地撒在地上。“早晚没人的时候,它们就会飞过来吃。这点棒粒儿,明天一早儿准没!”

  从11月中旬起,大批候鸟开始飞临密云水库。“前天,我在水库上划船的时候还看到一群天鹅呢,足有100只!灰鹤、苍鹭、黄头鸭就更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作为渔民的李国银,也是燕落村的候鸟保护志愿者,这几天水库边来了什么鸟,哪种鸟数量最多,说起来头头是道。

  给天鹅等候鸟送“口粮”,已经是燕落村村民五六年来的惯例。全村有一支30多人的候鸟保护队,大部分都是像李国银、李树生这样的渔民,在捕鱼的间隙,到水库边巡视,发现有受伤的候鸟及时向镇林业部门汇报。至于送“口粮”,有撒玉米的,有撒黄豆的,“这一个冬天,怎么也得消耗掉好几百斤。”

  就在两位渔民撒玉米粒儿的同时,不老屯镇林业站的候鸟监测员王政勇,也在附近的草滩上忙碌着。他手里拿着副望远镜,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水域眺望,一边看一边做着记录。

  “西湾子那儿有8只天鹅,可能是今天新来的。”顺着王政勇指引的方向,记者透过望远镜张望,果然有七八只白天鹅,和数十只野鸭一起,在大约500米开外的水面上游弋,时不时把修长的脖子埋进水里捕食吃。

  “这几天已经观测到十几拨天鹅啦,比往年这时候数量明显要多。”王政勇说。他也是燕落村的村民,自打2005年当上候鸟监测员以来,每天早晨7点准时到水库边“数鸟”,一天也不落。

  至于天鹅比往年增多的原因,老王想了想,“可能跟气候、环境有关系。”顿了顿又说,“和咱老百姓的保护也有关系。”

  不老屯镇紧挨着密云水库,很多村出了村向南走百十来米就是水库。“这几年各村都知道要保护候鸟,谁也不干伤害鸟的事。碰到有迁徙受伤、飞不动的鸟,咱村民还主动抱回家去治伤、调养呢!”

  说起给候鸟治伤,王政勇还想起一件趣事,“前几年,我们这儿陈各庄有一户人家,捡到一只受伤的白天鹅,抱回家好吃好喝伺候,结果喂了一段时间,天鹅胖得飞不起来了!后来送到我们林业站,先给天鹅减肥才放的生。”

  “还有一次,南香峪村一户人家逮到一只大鸟,偷吃了他们家十几只鸡,听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枭,一点儿也没打击报复,搁家里好吃好喝喂了好几天,最后也是送到林业站了。”

  上午9点,王政勇回到镇林业站填写观测记录。早晨7点到8点间,他在密云水库燕落村监测点共看到海鸥32只、白天鹅8只,灰鹤约250只、野鸭约360只。“现在还不算多,大拨候鸟要到12月中旬才过来。”王政勇说,“最壮观的时候,水库上有几千只、上万只鸟趴着,大片大片全是。”

  不仅数量多,监测到的候鸟种类也越来越稀奇。采访中,王政勇屡次提到一种“嘴上长胡子、羽毛像芦花鸡”的大鸟,“这叫大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过去密云没有,这几年我年年都能观测到,最多的一次,看到12只。”王政勇很是骄傲。而同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东方白鹳、金雕,也在去年和前年在密云水库现身。“会说6种语言”的南方鸟楔尾伯劳还在这里定了居。

  据密云水库候鸟监测站统计,近年来,密云水库过境候鸟的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2倍多,常见候鸟也从开始的40多种增加到90多种。 (记者 王海燕 通讯员 孙溢苹)

责编:奇烨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