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zz > 正文

“被增长”的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2012-10-24 14:48   来源:搜狐滚动    打印本页 关闭
    

  随着各省区市半年报的全部公布,各地居民收入增长情况也随之“出炉”。记者通过梳理和对比发现,上半年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8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

  对于这些数据,公众的第一感觉是“不真实”“被增长”,那些动辄15%、20%甚至27%的收入增长率,而约5%左右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两相比较,的确有些脱离大多数人的自身感受。统计数据“失真”的可能性确实存在。由于统计部门缺乏真正的独立性,而数字与官帽又紧紧相连,“荣辱升降,系于一数”,于是,大放数字“卫星”,用假政绩换取既得利益,就成了最实惠的选择。

  数据失真只是一种怀疑,说到底,这组公开的数据仍是权威部门的统计。那么,站在可信的角度,又应怎么解读“居民收入跑赢CPI”?为了迎合公众的倾向,媒体的报道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如,对居民收入增长率超CPI这个事件,新闻的标题是《上半年各省区居民收入增幅公布,全部跑赢CPI》。这一报道给人的感觉是,居民收入全部跑赢CPI,好像是不正常的,不真实的。这个标题制造出的倾向性意见,恰好切合了许多人对当前物价上涨、通胀压力的厌恶情绪。

  居民收入,又称居民可支配收入,它的环比增长率只是一种“毛增长”,必须扣除CPI增长率,才是真实的增长。“居民收入跑赢CPI”,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反之,则意味着的是居民收入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下降。今天的中国,就像一列高速运动的动车,尽管时不时发生一些安全事故,甚至有人因此被血淋淋地抛弃,但不能否认,增长速度是客观存在的,包括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但这些问题都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增长速度的质量如何?是谁的速度?

  在统计意义,居民收入只是一组平均数,被调查的户口会分成五等均分,其中最高收入20%、偏高收入20%、中等收入20%、中下收入20%、最低收入20%。现在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计算,假如最高收入居民中收入增长了40%,偏高收入居民增长了20%,中等收入者增长了7%,中下收入增长5%,最低收入增长2%。那么,平均收入虽然增长了15%,但占人口60%中低收入居民,其收入增长率只有4.7%,实际收入负增长,是没能跑赢CPI的。老百姓的“被增长”的错觉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种大多数居民“被增长”的错觉背后,反映出来的正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且日益加深的收入鸿沟。中国确实是在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也在大幅提高,然而,即便“居民收入跑赢CPI”,公众也会质疑“只富官商不富民”。一方面,高收入者们凭借“原始积累”和社会资源,炒完房地产炒股票,炒完股票又开始放高利贷,收入自然“风驰电掣”;而广大普通老百姓,却只能拿着格式合同下雷打不动的工资,还要忍受物价上涨的煎熬,被剥夺感日益强烈。面对居高不下的居民收入增长率,“被增长”的感觉于是油然而生。

  我们一直在强调发展,强调效率,如同那辆一夜之间时速就加到350公里的动车,确实是一个奇迹。但若公平和人的本体被远远抛在身后,这样的奇迹又有多大价值。

  彭兴庭(江西 博士生)

责编:王晓宇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