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

2017-08-01 09:54:00来源:校长会

  作者: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冯大学

  最近几年,有关教学的热门话题很多都是关于核心素养的,各种各样的论述也很多,作为一个中学数学老师,我只想谈谈有关核心素养在学校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

  曾经一段时间,包括现在,许多学校把目标定位于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也就是升学,其实,升学只是一个小目标,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近段时间,教育界关注的核心素养关键目的也在于此。那么,学校教育究竟该如何做呢?学校教育当然应该从全面发展的角度,从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引领世界潮流的公民的角度来考虑。为此,学校教育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应该加入非学科知识的内容,比如,数学教学上适当加入数学文化、数学历史,加入股票计算等相关内容。数学课上老师也要教会学生审题,教会学生理解特殊语句的作用,有些看似该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对于数学学科同样非常重要。比如,许多学生常常把“和”与“或”混淆,这样也就理解不清楚“23”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课堂上,许多学生都会认为“X3”是正确的书写,而认为“23”是错误的书写,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是小于或者等于”的意思,不清楚这里的“或”是“或此、或彼或两者”的意思。进一步深究,其实也就是没有理解字母代数的本质,实际上在“X3”中的“X”虽然可以代表一切可以代表的数,但究其本质,当“X”代表了2时就不能够代表3,他是不能够同时代表两个数的。这些小问题,看似数学问题,其实应该是语文知识的问题。

  (2)不能盲目增加学科课堂教学时间,应该多让学生离开教室,走入社会,走入生活。生活即课堂,如果我们每天都无节制地给学生加课,把学生禁锢在教室,把学生强化在做题上,学生怎么可能有时间去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呢?怎么可能真正理解现实生活呢?这样势必造成学习与生活脱钩,当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生活,不能够把生活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就没有了动力。

  3)不能把核心素养和应试分离开,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过去在谈素质教育时就有个别教育工作者甚至所谓的专家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作为对立面来谈,甚至认为二者不可调和的矛盾。笔者始终认为,高分不一定高素质,但高素质一定包含高分,如果连高分都不能考到,怎么谈得上高素质呢?这里有一个数理逻辑:我们如果承认高分不一定高素质,甚至有人认为是低素质,那么,高素质必须是高分,因为低素质都能够高分,难道还有高素质不能够高分的理由吗?基于此,抓核心素养也必须保证高的应试能力,因为高分也是高素养的一部分必备内容。其实,如果我们认为素养好成绩低是正常的,那么第一个不同意的肯定是学生和家长。当然,我们这里的高分更应该是相对高分,这里与学生的学业基础等许多因素有关,不能够孤立来看。

  二、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学科教学,不能够太过重视知识传授,不能够只重视解题方法的讲解,更不能够只是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应试的目的,何况,题海战术本身也达不到应试的目的。学科教学,应该有学科全局,数学学科的教学更是如此。许多老师喜欢对学生进行题海训练,喜欢不断地给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喜欢总结许多解题套路让学生记忆和模仿,考试前甚至喜欢猜题押题,以期待学生能够考到高分。笔者认为,这些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即便能够考到暂时的高分,也不能够考到永远的高分,平时测验以及期中期末考试能够考到高分,高考一定不能够考高分。多年前,笔者就遇到一个这样的高中数学教师,他喜欢题海,喜欢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他的学生数学作业特别多,他也总结了许多解题套路让学生记忆,这样平时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他班数学成绩都比其他班成绩好,所以,他坚定不移地按照他的做法做下去,但是高考中,他的学生不仅没有取得优异成绩,而且他班级的最高分极低。

  他问笔者为什么会这样,我说,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平时考试,命题老师喜欢用原题,用陈旧的题,你因为做的多,见的多,学生都是采用模仿或者解题套路就能够得高分,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通过题目条件或者结论分析出解题方法,没有真正学会解决问题。而高考一定没有原题,需要学生分析,结果他们面对新颖度高一点点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了。他觉得有道理,后来他开始改变教学和作业要求方式,收到很好效果。这次在谈及核心素养时,专家们也强调了,刷题一定不能够考高分,我想也是这个原因。具体在教学上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个人认为,作为一线数学老师,首先要透彻理解数学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有全局观念,始终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只去抓细枝末节的事情。比如,七年级在学习了方程后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各种教材都是为了好编写分成了几类,比如行程问题,利率问题,打折问题,体积变化问题等等,一些教辅资料更是将问题进一步细化,比如有的又将行程问题细化为:追及问题,同向相遇问题,反向相遇问题,送信问题,同向环形跑道问题,反向环形跑道问题,过桥问题以及过山洞问题等等,眼花缭乱。

  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学习负担无限加重。其实,初中的有用问题,应该是采用模型思想,将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方程的模型来解决,而建立方程,只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那就是题目所包含的等量关系,找到了所有的等量关系就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所有的等量关系要么在设未知数用了,要么在列方程用了。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应用题,一个人用29元买了单价为1.5元和2.5元的两种笔14支。问各买了多少支笔,这些简单问题学生可能根本不用方程模型就轻而易举得出结论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作为老师的智慧了,我们一定要懂得给学生分析里面的量的关系。这里有两个等量关系,一个是总钱数29元,一个是总笔支数14。如果我们用后一个设未知数,就可以设1.5元的x支,于是2.5元的就是(14-x)支,然后利用第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1.5x+2.5(14-x)=29。后面一个方程本质上是总花钱的两种不同表示方式。如果用第一个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就用第二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设买1.5元一支的笔花了y元,方程为y/1.5+(29-y)/2.5=14。通过简单问题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更能够把精力集中于方程模型的建立方式上。而抓住了解应用题的这个关键,所有应用题都迎刃而解了。如果是细分类,学生首先就要花时间去考虑是什么类,往往有时又不知道属于哪一类,然后再按照类别去死套做法,有时甚至不知道该套哪一类,这样怎么可能把解题能力提高,怎么可能把数学能力提高呢?

  这次核心素养特别提到数学化,实际上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而这种转化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训练这种能力的机会,不要归纳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律让学生来“记数学,记解题套路”等。而要实现数学化,实际上就是要学会“转化问题”,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解决。这种“转化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都显得尤其重要。数学学科的核心是数学思想方法,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学科也有这个问题,但没有数学学科那么明显,尤其是数学学科的几何学分支,学生经常会拿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动手做,其中平面几何尤其显得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教会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套路。这里,需要我们老师抽出相关几何问题的核心,抓住问题的本质。

  三、学科教学不是孤立的,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

  现在,有的家长为了抓学习,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只希望孩子专心一意读书。这样肯定不行,也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违背。人们常说,溺爱的孩子不孝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寻找原因了。其实,不是他们长大了不想孝顺,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孝顺,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为他人着想,也不知道如何为他人着想,因为没有这些锻炼,也不知道如何照顾他人,所以,他们显现出来的就是不孝顺,学习亦如此。所谓生活即学习,要在生活中学习。比如,现在规定学校要有书法课,可是,许多孩子在书法训练时能够认真书写,但做数学作业时就对书写要求极低,甚至难于辨认。而教育与日常生活要紧密结合,不能够是两张皮。又比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学生热情很高,很认真,回家却对自己的父母横挑鼻子竖挑脸,回家后不愿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为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在学校就注意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比如要求学生看到有垃圾在地上都必须低头拾起丢进垃圾桶,绝不允许乱丢垃圾等,只有注意了这些细节和小节的学生才可能是高素质的。又比如,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作业特别慢,以为是作业习惯,一了解,孩子在家里做什么事情都慢,上卫生间可以半小时不出来,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家长丝毫没有引起重视,生活中家长培养了他拖沓的习惯,单单作业快,怎么可能?同样的,数学老师只注重数理训练,不注意人文关怀等,都不是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训的表现,都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然就是和核心素养背道而驰的。无论怎么谈核心素养,培养合格身心、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人始终是不变的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好,让学生具有很高的学科素养才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核心素养;素质;数学教学;教育

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

同样的,数学老师只注重数理训练,不注意人文关怀等,都不是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训的表现,都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然就是和核心素养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