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重拾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2017-07-27 10:16:00来源:校长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说:“当今,物质财富的充裕、亚洲的崛起和自动化的影响在不断深化”,概念时代正在拉开帷幕,“这一幕的主角是创造者和共情者,其特征是擅长右脑思维”,面向未来社会,人们更需要“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六大能力,把学科课堂的核心元素和重要意义经营好,赋予学科知识以真实的意义和教育价值,这是变革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

  一、教育意义的流失是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

  人是带着对立统一的本能来到这个世界,学生的活动和休息、思考和感觉、流泪和欢笑、遵守纪律和自由行事总是相伴而行。然而,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总是试图改变学生的“对立统一的本能”,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分离地认识事物,不断地肢解很多本该从整体认识的事实,似乎觉得这样做更能得到好的考试分数。分离、肢解、隔离实体事件中有深刻涵义的任何一个方面,客观上导致“对立双方共存的灵气”的弥散,最终使教学本身也变得毫无生气,学科及其课堂的本真意义遭到了破坏。教师本能地追求简单,因为简单比复杂省心,而且更有可能帮助学生获得好的分数。离开了意义感的简单,其实是一种造成“毁灭性迟钝”的简单,其结果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复杂、更混淆。把头脑和心灵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把事实与感觉分离,其结果是把事实降低成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情感,过度地强烈感受到世界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把理论和实践分离,其结果是理论跟生活无关,而实践也未必得益于理论;把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只有重拾和延续“对立统一的本能”,以整体地思考世界作为教学的守律,重构课堂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把概括能力作为学科能力的关键基础,教师才能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生命力所在,让世界、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不断开发教师自身和学生的生命力。

   二、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社会化价值和生命意义

  学校教育的“人的社会化”任务,并不只是依靠特别的课程或活动去完成,还是要聚焦学科课堂教学的互动维度。社会性的诸多元素在课堂环境中都能得到体现,同时也隐含在课堂教学的深层处。从互动维度设计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对书本知识忠实传递和学生对教师观点的简单接受而是教科书文本知识、学生知识经验、教师先行知识三者“投放”到课堂中的共振。经验学习更需要互动方式的支撑,要将课堂中的环境打造成具有社会性的交互、参与

  及内容指向,进而将各种教学情境深深地打上社会化的烙印。因此,完成人的“社会化成长”的教育任务,课堂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课堂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人的社会性适应可以在课堂环境中得到体验,再加上课堂之外的校园生活和活动,辅之适当的学校向社会开放、学生走出社会参加一些特别的课程,这就形成了训练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整体格局。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当关注培育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调动系统思维,以激发其综观全局的本能,这对于现实的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挑战。只有学科分割的标准化要求,只有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敢质疑标准答案的学习习惯,所带来的麻烦远不止是将来的生活。从课堂教学的现实来看,擅长死记硬背的人和事,也是当前教育、现任教师极力反对的,教师的职业倦怠常常与脱离了教育本真的、单调乏味的机械训练有关。教师更希望他所教育的学生,有敏锐的直觉,擅长解决问题、综观全局以及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习惯,虽然有时候学生会因此而遭遇到委屈甚至沮丧,但时不时地冒出的充满灵感且十分有远见的想法,总会让教师感到非常的欣慰。学校教育指向孩子的生命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也是学生自身的根本需求,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思考再做些什么能够激励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一些有创造意义的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创造意义的活动中,学生相互聚在一起交流,直达学校生活的深层意义,释放了学生的精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性进步,而且,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还能为一些处在逆境中的学生提供新的希望,激发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勇气。“知识是社会建构的”,这一观点更加显示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化价值。说某个东西是被建构的,意思是它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立的。一块石头被人合力推到山上,这就是社会建构的;一块石头自然地立在山上,被人发现了,这就不是社会建构的,而是被发现的。建构是有组织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建立。为什么去有组织地建构,因为有需求和利益,这是现实和未来不可避免的、别无选择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社会建构之道,也难有高层次的、深刻的教育质量内涵。将“人的社会性发展”嵌入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可以找到基于社会化的一系列关于学习的观点:模仿应当演变为榜样的力量;导向书本的目标其实是导向社会的目标;矛盾和冲突的价值不只是使学习的障碍显性化,还有那些无意识的积累的价值;文化的传承不只是让孩子倾听和记忆,还有理智和经验增长后的批判和拒绝;学习中的互动包含了意义、身份、行动和参与,进而转变成个体的经验和发展;课堂学习是在权力或权威、责任和创造性之间的张力中运行,必然含有隶属社会属性的政治生态问题;知识的信念是社会建构的,只有科学的真实并不能处理所有知识事宜;互动的本质是社会学习,并不是说集体学习、合作学习才算是社会学习。

  三、处在互联网“风口”的课堂变革行动的教育意蕴

  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课堂变革行动似乎也站在“风口”上,时不时有课堂教学的创新行动被吹上了云端,让人目不暇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兴课堂”,解决了以前无法即时处理反馈结果的困难,教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和整个班级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方式。技术带来的新型的教学风格,具有超越传统的进步意义和时代特征。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课堂对话方式的改变,颠覆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采取保持沉默的表现方式,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恐惧,害怕不懂、害怕失败、害怕被拖进不想回答的问题或者不想参与的活动中,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害怕被同学讥笑为愚蠢……,学生采用埋头于笔记本中或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以规避这些恐惧。借用网络技术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并不完全是发生在公开情景中,多数学生更愿意与教师或同伴进行私密的对话,而不是在公开场合露面,互联网技术能够做到让学生摆脱不愿公开表演的恐惧,采取以书面表达的方式与教师、同伴充分地交流,也不再有“虚伪地做好认真的旁观者”的场域,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中心地带。互联网技术带来了课程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变化,教学内容不只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教科书,新的课程方案带来了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的空间,创客教育逐步走进了学校日常课堂,机器人、3D打印、编程以及微电影制作、OM头脑风暴等成了新的热门课程,“领先一步的学校”正在研制创客课程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创客教育的辅助功能,寻求创客教育与日常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强调核心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培养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创客”而不只是吸引眼球的“创客秀”表演。互联网使课堂学习能够成为更加“愉快的智力探究活动”。愉快的精神活动是那些“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开展学习、进行充满活力工作的前提,要使每一节课都成为“愉快的精神之旅”,这是课堂教学追求的高境界。教师需要用一种“自由精神”来看待课堂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的愿望不只是了解世界,更在于发现世界,对于大多数热爱探究和创新的学生来说,“不是为了了解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去了解”。在课堂教学的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所产生的浪漫奇想和感觉上的“惊讶”打死,要使学科教学成为学生主动运用原理并为别人提供服务的真正的知识启蒙,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用自己的努力去满足学校生活以及家庭、社区甚至国家的实际需要,崇尚浪漫和“思想的自由”的学科课堂教育理念,更加明晰了站在互联网“风口”课堂教学变革和创新的方向所在。

  四、关注课堂的心理意义和生活意义

  杜威说过,教学永远离不开那些直达认知核心的情境,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让学生自我表达。教师让学生对某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表达,这是直接的、即时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行动,教学目标就是当前的自我表达活动,手段和目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间隔,学生的学习成果彰显着自身的利益(指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在此情境下,教师不会把学生的思维和活动带入边界之外的事情中,教与学的所有价值就在直接的呈现中。课堂教学要竭力发挥既作为整体学科逻辑的意义又作为学生心理整体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课堂最关心的无疑是学科知识,即那一堆“已经解决的事实和科学证实的原则”,例如,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与大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化学家研究的化学知识肯定是不同的,只从化学知识的严谨而不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现实,这是一个误区。课堂中教授学科知识,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教孩子某个学科的问题,而首先是这个学科对孩子来说是什么问题。即使是最具有逻辑性和客观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脱离心理学的观点,没有把孩子真实地当成孩子,以至于“用成人的意识来代替孩子的意识,不关注孩子的现实”,这是课堂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从逻辑的观点来看,课堂是知识描述的载体,事实通过教师的解释凝聚在一起,客观地被发现、整理、分类和系统化。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关心的是作为活生生的学生个体经历的方式或形式上的那些事,课堂学习只是学生个体对世界的感受和思考的一种方式。心理活动与智力活动的分离,是课堂教学行为粗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将心理活动与知识内容的学习隔裂,把心理因素贬低为空洞的训练;另一方面认为学习知识的要求只是外在的东西,把全部重点都放在刻苦拼搏上,认为只要学生刻苦努力、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学习任务。面对那些对认知没有兴趣的孩子,教师通常要花费很多精力于“创造兴趣”的情境设计中,其主题在于如何“使事物有趣”,这就意味着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现有的经验、能力和需要相关,对此,教学设计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人为的吸引力包装知识,以使学生能够无意识地“吞下”令学生排斥的那些“苦药”般的知识。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现实,从心理意义、生活意义与知识意义的交织中创造课堂的新境界、新意义。

  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误区是,教师只是强调“新知识对于考分、学业提升的重要性”,而没有在如何通过“内在的联结”让材料变得“实在的有趣和必要”。更为极端的是,走向了“外在的联结”,例如,如果不将此内容学好,就要留堂重学,或者以其它形式的惩戒、贿赂学生的办法,以外在的压迫去营造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另一方面,课堂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杜威说过,教育首先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生活。儿童刚进入学校时,学校生活应当是家庭生活的延续,而不是与儿童生活经验的突然剥离;真正让儿童连接社会的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而不只是安静地坐下来学习那些枯燥的学科课程。小学低年级,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来实施教育,“那些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学校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

  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有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儿童的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甚至是冲动,“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是儿童的有意识状态,并不是儿童无意识的顽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于良好的情境创设,例行公事、按部就班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内开展工作的全部,教师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现实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技术才能实现它的全部价值。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重知识本身与学生生活、心理在教育意义上的视界融合和课堂行动中的整合:细致地观察什么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现实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观察学生对这些经验的态度;在这些经验中寻找对于学生来说的兴趣点和重点、难点;寻找学生所持有的经验水平和如何使他保持兴趣;询问学生形成了什么习惯,想做些什么及期望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追问什么刺激了学生及所作出的反应,好奇什么并推动了表达欲望;努力发现学生的哪些品质和能力对获得经验起积极的作用,学生是以什么特定的方式展现其经验并形成了什么结果。当把教学内容的客观性与过程、学生个体的兴趣和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相适应时,教师就站在了教学方法的立场上。

  总之,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和创新,不能只是迷恋于知识、技术、效率等可以转化为实利的东西。教师不是知识和智慧的出卖者,“追逐理论和精神的高贵”是教师和课堂本该坚持的品质。那些以政治的强势推销个人的观点,以创新的名义贩卖不断变换的新名词,甚至“肆无忌惮地触摸、舔舐和把玩利益”,加剧了对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的遗忘。课堂不是通过传递通俗的知识来获取尘世的福利,其价值仍然在于教育意义和高贵的品质,教师要借助于课堂教学,以牛虻的方式“叮咬”学生的精神,唤醒学生检审生活的意识,不让其“麻痹在阴暗的洞穴中”,这应当是课堂教学变革和创新的永恒的价值追求。   

  (林卫民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育价值;互联网

重拾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说:“当今,物质财富的充裕、亚洲的崛起和自动化的影响在不断深化”,概念时代正在拉开帷幕,“这一幕的主角是创造者和共情者,其特征是擅长右脑思维”,面向未来社会,人们更需要“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六大能力,把学科课堂的核心元素和重要意义经营好,赋予学科知识以真实的意义和教育价值,这是变革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