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培养学科素养的课堂创新改革

2017-07-27 10:04:00来源:校长会

  课堂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因此,围绕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生成方式,整体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是课堂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课堂教学的问题聚焦教学目标缺失或模糊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学习预期的结果,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是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结构不明、陈述不当、呈现不够、功能不显的弊端。教学内容肤浅或零散的问题。教学内容停留在知识表象层面,没有关注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渗透不强,学习的迁移作用不够显著,深度学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主体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教学过程缺乏逻辑张力,课堂反馈不够及时有效,教师仍旧占据课堂时空的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课堂创新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关注学科知识的本质,以基本概念为核心,引导学生掌握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以及渗透学科思想的方法程序,实现深度学习。系统科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诸要素,各自有独特的内部结构,更有多向的交互关系和组合方式。课堂创新要构建以培养学科素养为原点的动态结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类理解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在于对知识信息的编码。我们可以将大量的教学内容编制成“学科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的其它形式,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真正建构知识的意义。“主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心智运作、知识建构和智慧生长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创新必须遵循“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充分体现出现代教学论“以学为本”的核心思想。

  三、课堂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实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结构”教学改革。

  1.“结构”教学的核心思想。“结构”教学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系统科学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主体教育论为理论指导,整体把握教学要素结构,以尝试学案为载体,以“两类结构”(知识内容和方法程序)为抓手,以变式训练为主线,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

  2.“结构”教学的主要策略。

  (1)依托学科素养的内涵结构,有效设计教学目标。“结构”教学研究,揭示了“学科素养”的内涵及逻辑联系,认为“学科素养”是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活动经验的融合,是一种融入主体精神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科基本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科基本能力,指的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学科思想方法是指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的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学科活动经验则是指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学科素养”各要素之间是综合渗透的关系。学科素养内涵结构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结构”教学研究主张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结构,以学科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养成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策略上,借鉴知识分类理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横向主要是指知识的类型属性,纵向是指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两者的交汇点即为认知目标的具体呈现,教学目标确立之后,要转化为主要问题和预期的学习结果,切实发挥目标的导学功能。

  (2)以“结构”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教学研究,主张以“结构”载体,揭示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学科本质知识,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结构”指的是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简称“两类结构”。“基本概念结构”:即指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掌握“基本概念结构”,就是要抓住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内在联系,即对知识的学习,在概括化水平的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以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构《认识区域》为例,作一简要说明。《认识区域》知识树揭示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及其内在逻辑联系。从图中可看出,学习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应该把握该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发展”和“思想方法”(地理思维)。而要掌握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又必须揭示出每一基本概念的关键特征,如学习“区域位置”应该从该区域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四个方面去把握其关键特征。要有效把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还必须理解掌握好学习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即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使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的思想方法。“方法程序结构”:即指以基本概念结构为基础的,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及其内在联系,并努力上升到结构化水平。如在阅读初中地理《世界等温线水平分布图》这一内容时,在明确“等温线”等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等温线水平分布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可概括为“抓要点、找规律、析原因”这样三个关键步骤。“抓要点”就是要抓住等温线水平分布“趋势”、等温线“弯曲”、“疏密”状况、气温分布“极值”等要点,“找规律”就是从抓住的要点出发,归纳出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析原因”就是从影响气候因素出发,分析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掌握了概括化的、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后,就能自主有效地阅读这一类示意图。

  (3)以“尝试”为主线,确保学生主体。①实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首先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学习的新知在学科和专题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学习研究新的知识,最后将学习研究的新知再回归到整体的学科和专题知识结构中去,进一步深化理解。②建构有利于学生尝试学习的步骤。“结构”教学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尝试学习的步骤,其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出“三环二条线”和“四步一核心”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说明:这里的“方法”实质上是暗含“两类结构”的学科知识。“找、悟、用”的过程就是抓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体现出尝试学习的核心思想。③优化课堂有效的学习策略。“结构”教学各学科从实际出发,创造了许多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学习策略,如关键特征法、语言转换法、出声思维法、编解一体法、概念模型法等。(二)构建有利于课堂创新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一是优化校本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开展“主题式研修”,我校十余年来围绕“结构”教学的实施,经历了“整体建构—两类结构—结构尝试—结构教学”的变迁,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科素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课堂创新的智慧成果不断涌现。二是多元并举,激活课堂创新管理机制。在课堂创新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要相信和依靠教师,实现学校管理由“制度管理”向“学术管理”的转型,通过“文化引领—理论学习—制度激励—活动推进”的方式,更多地唤醒教师的创新内驱力,让课堂创新成为“静悄悄的革命”。

  (王俊 结构尝试教学法创始人,原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学科;素养;课堂;创新;改革

培养学科素养的课堂创新改革

课堂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因此,围绕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生成方式,整体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是课堂创新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