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亮海:群雁高飞头雁领

2020-08-03 09:5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余江8月3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汪有辉)8月2日,遇见鲁亮海是在炎炎烈日下。只见他戴着草帽,赤脚踩在灼热的育秧田里,拔着秧苗。

  “这些秧苗须尽快栽到田里,不然就晚了。”鲁亮海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又把大家拔好的秧田归整,放上敞篷车,飞快地向不远处的百亩稻田驰去。

  搬下秧苗,下田抛秧,每一件农活,鲁亮海都轻车熟路身体力行。记者戏谑道:“你是书记,还要这么拼命干活呀!”

  “书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只是村党支部书记就更应该做榜样。”鲁亮海爽朗的声音坚定有力,像他的为人一样。

  为村民打造一条通向远方的路

  鲁亮海是鹰潭市余江区平定乡洪桥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退伍军人,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是他的鲜明特点。

  初任村党支部书记,鲁亮海就面临着一大难题:村里唯一一条通往国道的道路不足2米宽,常常被荒草淹没,每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村里人拉着红薯、萝卜出去卖,常常是人仰马翻,老百姓苦不堪言。

鲁亮海在秧田里拔秧

  “我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不修好这条路,我心不安啊!”鲁亮海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通过向上级争取,鲁亮海筹集到40万资金,但还差40多万。怎么办?工程不能半途而废。鲁亮海自己带头向亲友借钱,又与村干部一道通过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最终,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环绕着洪桥村,村民们出行方便了。鲁亮海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逐渐树立起来了

  为村民打造一条致富路

  洪桥村往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要开一次群众大会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建立一个融洽的干群关系,凝聚人心,成了鲁亮海脑中反复琢磨的问题。

  而只有壮大集体经济,为老百姓办实事,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穷,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村民手中有钱了,办什么事都可迎刃而解。"鲁亮海根据洪桥村自然资源优越,土壤旱地面积大而且相对集中,适宜机耕作业等特点,2013年鲁亮海牵头成立亲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种植红薯、萝卜、荞麦等。

鲁亮海在抛秧

  借助产业扶贫东风,大力扩展种植面积,将小红薯做成大产业,使种植红薯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可红薯的销售旺期仅有3个月,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短板。为了闯出一条更宽的路,鲁亮海各方筹集资金250万,建设红薯粉丝加工厂,并将每年将盈利的1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合作社免费为我们提供红薯苗和技术,也不愁销路,直接拉到合作社,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以前村民眼中的土疙瘩,如今变成了“金”疙瘩,红薯的种植面积也扩增到1000亩。

  2019年合作社已生产销售红薯粉丝18万斤,销售额达2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同年,洪桥村红薯粉丝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扶贫众筹大赛,在全国400多家扶贫产业中获得前30名的成绩,被评为江西省扶贫众筹精品项目,村党支部书记鲁亮海也被评为全国优秀脱贫攻坚带头人。

  成立三个合作社,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洪桥村已由原来单一的亲农果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三大合作社,即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茂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

  “我们合作社的宗旨是老百姓觉得赚钱可以随时进来,觉得不好,一年后也可以随时出去。合作社吸纳了全村8户贫困户全部参与。我们的前提是必须保证贫困户有利润分配。

  45岁的村民鲁群山,父亲残疾,母亲无劳力,小儿子智力残疾,家庭全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鲁群山加入了洪桥村亲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将家里的8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红薯,第一年就拿到了土地流转入股分红5600元。之后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如今盖起了一栋三层楼的新房,成为村里产业脱贫的典型。

  “今年我自己贷款10多万元,与其他村干部共投资18万元种植水稻,目的就是不让这些水田荒废。同时我们也积极发展稻虾共养和红托竹荪的栽种试验。5月我到井岗山进行了参观,7月我又到贵溪塘湾考察,目前已进行了一亩田的试种,长势良好呢!”谈及洪桥村的发展前景,鲁亮海的眉头舒展开来,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心情一目了然。

编辑: 胡斐
关键词: 余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鲁亮海:群雁高飞头雁领

8月2日,遇见鲁亮海是在炎炎烈日下。只见他戴着草帽,赤脚踩在灼热的育秧田里,拔着秧苗。“这些秧苗须尽快栽到田里,不然就晚了。”鲁亮海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又把大家拔好的秧田归整,放上敞篷车,飞快地向不远处的百亩稻田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