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分别将在明年2月4日和3月4日拉开大幕。今天(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的最新进展。相关负责人回应,人工造雪不会对区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用雪保障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举办的重要基础。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本次冬奥赛事的举办地降雪量偏少,要大量依靠人工造雪,但是人造雪可能影响环境,并对居民用水带来一定影响。如何科学绿色地实现“用雪自由”?

相关负责人在现场回应,按照国际惯例,无论赛事举办地降雪量多少,冬奥会所有的雪上项目竞赛场地都需要人工造雪来保持雪地形状,确保参赛运动员拥有相同的比赛条件。

延庆赛区相关负责人、北京市延庆区区长于波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从11月15日已经开始正式造雪,预计到明年1月中旬能够完成造雪的任务。延庆赛区在整个造雪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元蓄水、循环用水、科技节水,确保既满足冬奥会造雪用水的需求,又不会对区域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张家口赛区相关负责人、河北省张家口市市长赵文锋说:“张家口赛区所在的崇礼区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典型山地气候特征。受地形影响,崇礼区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区域。我们通过收集地表径流、雪融水等举措,有效保障了造雪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可持续、绿色低碳方面,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信息还显示,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11个冬奥场馆已经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冬奥场馆全部使用绿色电力,在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4个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将全部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