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唐山2月23日消息(记者卜岩)61岁,花甲之年,正是跳跳广场舞,锻炼好身体的年纪。滦南县南堡镇廒上渔业村的吴瑞春大姐今年也61岁了,她也天天锻炼身体,她一天能在50米长的大棚里溜达100多个来回,而且手上一刻也不停,她工作的大棚是“网具”加工车间,吴大姐这个“锻炼”是用勤劳的双手,挣钱!用她自己的话说:“挣钱不累,劳动最快乐!”

吴大姐和渔家姐妹在补网(央广网发 滦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和吴大姐一起干活的四邻八村渔家姐妹,年龄几乎都是五六十岁,你可别小看了这群“大婶”级别的娘子军,她们可是撑起了渔业生产的半边天。

这些娘子军正在“跑网挂线”的这些渔网叫地溜儿网,专门用来捕螃蟹和皮皮虾,网长大约40米。这些网的网芯用一次换一次,海货从网上摘出去以后,就要撕掉旧的网芯,把新网芯和外网重新缝合在一起。一个渔船,一年大约用掉3万多条这样的网芯,是渔民常用的消耗品。仅廒上渔业村,就有出海作业的大小渔船310艘。男人们出海作业,女人们后勤补网,是保证渔业生产的重要一环。“男人离不开女人”,还真是在哪都能体现出来。

渤海湾渔民历来有“雨水推船”的说法,渔民们过了正月十五,就陆续开始补网,为“雨水”后的出海做准备。今年,廒上村的补网从大年初九就开始了。

吴大姐和渔家姐妹在补网(央广网发 滦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用过的渔网直接从码头运回,新建的大棚车间,改善了工作环境,以前在露天地补网夏天晒、冬天冷风吹,现在大棚里雨天、雪天同样能干活,不耽误工期。补网实行计件工资。为了多出活儿,有的姐妹们早晨六点就来赶工,一天的工作时间将近12个小时。

补网看似简单,其实有五六道工序,流水线作业,最考验手速的是扎绳,线梭在网绳上有节奏地律动,一秒钟,能扎三、四环线,线梭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手快的一天大约能跑30多条这样的网,姐妹们不出村,一天就有200多元的收入。

练就这样的好身手,是姐妹们长期劳作的积累,年轻时织网,织网被机械取代以后,她们又干上了补网。由于皮皮虾网每个作业季常年都要用,补网形成了一种产业,现在南堡镇有40多个这样的补网大棚车间,这项产业还辐射到了全县各镇,带动更多的大婶级“娘子军”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编辑:李长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