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事苗"——多维观想下传统苗族文化的当代再生

2018-09-11 11:29:00来源:央广网

  《事苗:苗文化的多维观想》当代苗族艺术发掘与创作实验展览日前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对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邬建安来说,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智慧经验一直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从较早前创作的黑白夹宣镂刻剪纸作品《白日梦》到运用皮影雕镂工艺《九重天》再到手工染色浸蜡剪纸形象拼合而成的繁复绚丽的《青鱼案》,邬建安始终尝试以当代艺术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化生”从观念、内容和艺术形态等多个层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

  苗绣、苗歌、刺绣、蜡染、扎染、银饰、苗乡祭祀、医药、神话与传说……苗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样式和观念一方面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和艺术家,为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不竭的资源,本次活动主办方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与活化,围绕苗族文化进行追踪挖掘。

  此次,在陈一丹基金会的邀请和组织下,邬建安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踏访贵州织金、雷山、丹寨、凯里、台江等地。在数次考察中邬建安逐渐形成了创作和展览的思路,这种思路建立在一种观念颠覆的基础上:“在接触‘苗民’之前,我在想象中为他们画了肖像,似乎是一群偶尔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为传统手艺的未来忧心忡忡的山居劳动者。他们期盼都市的呼唤,翘首以待那些懂行的人带他们的手艺走出大山,在精英荟萃的都市文化平台上大放异彩。后来被证明,这种想象根本是幻觉。是我自己觉得他们应该需要我们,而且迫切需要,不经意间我把自己的世界观强行投射在了他们的身上,建立起了一种 ‘我们’与’他们’之间紧密且必须紧密联系的假设……我感到惶惑,人不该自私地创作,艺术创作必须有某种超越个体梦想与需要的价值存在。”

  正如他本人所言,所谓“都市与乡野”、“传统与当代”、“制作与创作”,不应该被看作一对对两极对立的概念,对于传统和某种文化的解读,也从来不存在唯一的正解。因此,邬建安为此次展览创作了《大身体》,通过这件开放的、包容的巨大文化“容器”,来讨论如何将“都市人对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压力转换为交融、共创的鲜活生命力。

  《大身体》的全名叫作《大身体:我们的身体来自祖先,乃一切奇迹降生之地》,主体由数百根来自贵州丹寨的竹子构成。邬建安与展览设计师钱若斐合作,让它“生长”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的整个两层空间,形成对空间的重新建构。这些竹子通体经过蓝靛染的处理,蓝竹间悬挂着许多手工织布、牛皮胶布、蜡布乃至蜂巢等贵州当地的自然和人工制品,青年学生和贵州艺术家的创作、苗族手工艺藏品等,也全部排布在“蓝竹林”之中。

  邬建安说,《大身体》本身像是一个“容器”,容纳了所有参展的作品,也容纳了走入其中的观众。今天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古代的遗产支撑着今天的创造,后者又是未来的参照,古与今交织在一处,我们与祖先似乎从未分开。

  在“事苗”展览中,邬建安扮演了四重角色:身为艺术家,他围绕展览的主旨创作了当代艺术作品;身为引介者,发现贵州本地富于原创表达的艺术家,本次展出的苗耀升、石祥宇、安元书等贵州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则从一种“内部”的视角展示苗文化以及当地人对它的理解;身为合作者,他与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者一起合作创作,在尊重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希望藉此鼓励传承人们打开思路,精进技法,尝试以一种“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促进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交流和共生;身为教育者,他指导年轻艺术家完成了一批“90后”与苗文化“碰撞”的作品。本次展出的由实验艺术学院年轻学子创作的作品,包括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游戏等门类。

  如果说丰富庞杂的苗族文化是条条经线,“事苗”展览呈现的则是艺术家们以自身的文化体验与苗文化交织创造出的一个个小世界。展期将持续到10月9日。

编辑: 方永磊

"事苗"——多维观想下传统苗族文化的当代再生

过这件开放的、包容的巨大文化“容器”,来讨论如何将“都市人对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压力转换为交融、共创的鲜活生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