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长期以来中国农耕文明社会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也见证着中国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历史。如果说国宝文物是“居庙堂之高”,是代表精英阶层的文明物证,那么粮食则是“居江湖之远”的农耕文明最为生活化的实证。
  《粮食传说》是由央广文艺之声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出品的以音频和漫画为主题的融媒体内容。这一系列以人文视角关注与粮食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并以充满益趣的微广播剧风格进行演绎:三大粮食作物种类“豆”、“薯”、“谷”被设计成“豆哥”、“薯妹”、“谷姐”三个兼具声音和漫画IP的粮食家族掌门人形象,通过“粮食峰会的大讨论”的形式,串联起与这些粮食有关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粮科院的科学家团队也在系列内容中首度献声,为听者讲述有关粮食营养的小知识,增加科普含量。
前几天谷姐带着薯妹认识了谷小米,
  又去陕西认识了糜子,
  薯妹花了不少时间才搞清楚它们的特征,
  今天粮食大会又来了个谷家的新成员,
  黍子!
  可把薯妹愁坏了,
  谷家真是家大业大,
  子孙满堂啊,
  豆哥这回可算是争了口气,
  如数家珍般的介绍,
  把谷姐和薯妹治得服服帖帖的。
  快听听豆哥说了些啥
 
  黍的重要性,别的先不说。
  光是频频出现在诗歌、典故当中,
  便足以见识它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了。
  《诗经?魏风》中有脍炙人口的诗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可见黍的栽培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意义。
  黍子可是粮食中的贵族,
  就连孔圣人也对它青睐有加呐!
  下面,看看“贵黍贱桃”的故事
  孔子陪坐在鲁哀公身边,鲁哀公赐给他桃子吃。哀公请孔子先吃,孔子先吃黍子而后吃桃,鲁哀公身边左右侍从掩口而笑。鲁哀公说:“黍子并不是吃的,而是用来擦拭桃子的。”孔子回答:“我知道这种用法,那黍子是五谷中排行第一位的东西,祭祀先王的时候,它是上等的祭品。瓜果蔬菜有六种,而桃子为下等品,祭祀先王时侯不拿进庙中。我孔子听说君子用下等的东西擦拭高贵的东西,没有听说用上等的东西来擦拭低贱的东西,如今用五谷之中高贵的东西来擦拭瓜果中低贱的;是用上等的来擦拭下等的,我以为这样做损害了礼义,所以不敢把桃子放在宗庙祭品前面先吃。”
  而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过故人庄》也再次表明,黍在中国古代饮食中的地位。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读嘉宾:
  刘明,博士,副研究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
  黍子是禾本科黍属作物,是糯性的糜(mei)子。黍子起源于中国,作为古老的作物之一,在我国古代农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黍子具有抗旱耐瘦的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都有种植。黍子生育期短,在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黍子可作为自然灾害的补种作物。
  黍子去皮后称黄米。黄米营养丰富,含14%的蛋白质,脂肪含量3%,碳水化合物68%,膳食纤维4%。黍子的淀粉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糯性强,饱腹感强。我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的谚语,四十里的糕就是黄米糕。黍子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物,可制成炸糕、枣糕、黄米粽子、煎饼、软米浸糕、黄米年糕、米酒等独特的风味食品。黍子的全身都是宝,黍子和黍糠是家畜家禽的重要饲料,黍草可作为牛羊的冬季饲草,黍子穗脱粒后还可加工成笤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