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跑好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中央部委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各部委如何笃定前行,精准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发言人说小康》,16日推出《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总台央广记者对话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涂晓东。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将迎来冬奥运,成为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在竞技体育上收获的成就证明了中国体育的历史性跨越。体育同时与民生幸福、百姓健康紧密相连。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始终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全民健康始终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民健康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坚定基石。

  百年前,国人曾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会奖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如今,中国人已经完美地回答了这三问。我们继而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中国的群众体育何时能够全面普及?我们应该参考哪些维度去回应这“第四问”,并全力实现?涂晓东向记者谈了他的思考:“三问问的是奥运,其实也是在问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第四问,问的是群众体育,问的是全民健身,其实质仍然是问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体讲,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更加完善、更加便捷;群众身边的赛事与活动更加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更加活跃、更加贴心;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更加科学;在群众身边形成更浓厚的运动、健身文化,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呼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要。”

  提到呼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到哪去健身?截止到2018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8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涂晓东说,1.86平方米看似不大,但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新篮球场、新足球场、新健身房。他解释:“人均场地面积1.86平方米,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每406个人就拥有一块面积为730平方米的标准篮球场地。1.86平方米,比2015年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7平方米增长了0.29平方米。如果按我国大约有14亿人口来估算,相当于增加了556000多个标准篮球场,或者增加了32350个11人制的标准足球场。”

  无论身处祖国西北还是东南,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寻找到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所不再遥不可及。健身热潮背后,如何“科学锻炼”成为了行业新“痛点”。涂晓东说,他自己也曾在健身中受伤。他的建议除了“量力而行”外,还有“找对教练”。“我51岁那年,有一次在健身房负重深蹲就是杠铃,一下子把大腿肌肉拉伤了,养了好长时间。咨询了一下,专家说,做一些不借助外力的,靠你自己本身的力量的运动。我从那时开始就跟着老师练瑜伽,现在都快60岁了,再也没受过伤。所以,从我个人体会讲,要科学地选择运动的项目和健身的方法,规避运动风险。这方面你可以找老师学。现在全国各级公益类的体育社会指导员有300多万。公园或者是在其他的运动场所都有社会体制的人,他们在为大家做这方面的指导和服务。我们体育总局和各级的体育部门也在陆续推出和发布科学健身的方法和示范视频。”涂晓东介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聚集性体育活动的冲击,客观上,让全民健身“线上、线下”的融合加速。在国内主流短视频平台上,和运动健身相关的话题阅读量破亿。涂晓东说,互联网基因让健身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和普及,线下的热汗燃脂又让“心动变为行动”。两者之间互为补充。他表示:“线上跟线下实际是结合的,只不过它把线下所做的健身运动通过线上进行了呈现,然后大家可以互相分享。今年刚刚过去的全民健身日,很多地方都举办了市民健身的网络运动会。这种方式其实丰富了参与者的体验感、获得感和仪式感。”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涂晓东说,完成这些数字目标是体育人的责任,而让运动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他表示:“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体育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最终为每个人的幸福、为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