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跑好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中央部委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各部委如何笃定前行,精准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发言人说小康》。9月14日推出《有水百业旺》,总台央广记者对话水利部新闻发言人耿六成。

水利部新闻发言人耿六成(中国水利报社记者 李海川 摄)

  “有水百业旺”。如今,老百姓渴望优质的水资源、健康的水生态、宜居的水环境,水利工作与百姓生活越来越紧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水利部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之一。截至6月底,水利部已如期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尾工建设,全面解决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为维护好供水工程的运营,今年年底前,所有的工程基本实现收水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2020—2022年将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包括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5大类。

  水利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来都以治水为重。耿六成从事水利工作30多年,亲身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勘测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亲眼见证了几代水利人接力奋斗。他说:“做水利工作越久,我就越发感到水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太重要了,可以说水利是基础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洪涝干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大到国家,小到地方,无论是搞国土规划,还是搞产业布局,都必须充分考虑防洪是否安全、水资源能不能支撑。水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水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也直接关系到小康路上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可能很多人质疑,水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么?跟小康有什么关系?其实,在我国一些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还有人没有喝上干净水、稳定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这个突出问题。到今年6月底,解决了171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剩下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耿六成介绍:“今年年初,还有2.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有9700人在四川凉山州。大家知道,凉山州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也是边远山区,这近一万人分散在7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那里山高沟深,地形复杂、环境恶劣,解决群众吃水问题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水源难找,二是工程难建,三是设施难管。”

水利部新闻发言人耿六成接受总台央广记者专访(中国水利报社记者 李海川 摄)

  为打赢凉山农村饮水安全这场硬仗,水利部对这7个贫困县挂牌督战。督战组三赴凉山,全力攻克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目前,攻克的效果已经显现。耿六成说:“当地老人介绍,以前从水塘打回来的水,必须先放半天,让沙子沉到桶底。有时水里还漂着虫子。如今自来水进了家,洗菜、洗衣非常方便,水也干净清澈。扶贫工作队还给家里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当地彝族群众的话说,‘供水工程瓦吉瓦!’(彝语:供水工程非常好的意思)”

  除了吃水,治水也是水利工作的大头。我国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汛期都考验着水利工程的效能和水利人的智慧。今年6—8月,我国南方地区暴雨洪水集中频繁发生,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得益于水利工程的保驾护航,相比于五年前,因洪水导致的伤亡人数大大降低。耿六成说:“我们通过依法科学精细调度,提前预泄腾出防洪库容,重点水利工程在防洪度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入汛以来,我国大中型水库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大大减轻了防洪风险和压力,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了因洪涝灾害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经过几代水利人的艰苦奋斗,我国已建成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系统性水利工程,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洪体系。现有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能够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洪水。耿六成说:“经过70年以来的重大水利水利工程建设,我们防洪工程体系具有防御标准内洪水的能力。对于超标准洪水,我们都有相关的预案。应当说,目前的防汛工作总体上可控的,一定能够保障江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国家在防洪减灾方面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

  根据中央部署,2020—2022年我国还将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29万亿元。其中有96项涉及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与此同时,水利扶贫的工作还会继续推进。耿六成表示:“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水利扶贫工作就此止步。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民生改善、服务乡村振兴,仍然任重道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将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努力推动水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