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2018-07-26 06:55: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广阔天地迎来了千载难逢、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当前,一个个乡村正在苏醒、一茬茬乡亲正在回归、一片片乡景正在蝶变、一处处乡风正在改善。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今天推出第四篇《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央广网北京7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山东省蒙阴县椿树沟村的曹大娘嗓子哑了,她说,是因为游客太多,说话太多了,才累成这样的。

  曹大娘笑着说,过去整年也说不了几句话,见不到几个人,没人说话,“快成哑巴了”。

曹大娘家的“贺老大”农家乐院中小径

经过打造提升,曹大娘家的农家乐极具田园风情

  从“快不会说话”到“说话说到嗓子哑”,曹大娘生活的变化是椿树沟五年来的缩影。这是个典型的沂蒙老区山村,狭长的山沟里散落着十几户人家,过去村里路不好走,乡亲们卖头猪都得几个人抬着下山。几年前,村里的大煎饼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小山村一下子“火”了起来,来的人多了,开“农家乐”成了乡亲们致富的好门路。

曹大娘每天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

曹大娘亲手做的特色窝窝头

  曹大娘告诉记者,现在毛收入有三四十万元,净剩十几万元。原来种地,家里人出去打工,她在家喂羊喂兔子,最多收入四五万元。她说这就像做梦一样,比起以前,现在很高兴、很有自信感了。

  山沟沟里的青山绿水,成了农民们致富的“聚宝盆”。政府给村里重新修了路、装了灯,更让曹大娘高兴的是,在外工作十年的儿子小贺也回来了。

  尽管生意红火,可小贺也有自己的担忧。村里的农家乐越开越多,服务、价格却没有标准,难免出现互相压价、无序竞争的问题。他觉得,这些农家乐应该有个组织,有行业标准,以使其健康发展。

放弃城里工作回乡创业的小贺

  在浙江省德清县仙潭村,民宿老板沈蒋荣最近正发动亲戚朋友找服务员。

  老沈笑称,村里现在也出现了“用工荒”。民宿是仙潭村的一个产业,村里的阿姨现在已经不够用了,要到外村去找。

沈蒋荣在自家的“莫梵”民宿前

  和椿树沟相似,仙潭村过去也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穷山沟。前些年乡村旅游火了,脑子活络的沈蒋荣看到了家乡这片青山绿水的潜力,果断放弃了城里的餐馆,回乡搞起了民宿,从1家开到5家。在他的影响下,仙潭村大大小小的民宿、农家乐开了125家。生意越来越火,而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怎么办?老沈提出搞民宿自律公约。他表示,这是为规避打价格战。

仙潭民宿夜景

仙潭民宿夜景

仙潭村特色竹筒饭

  在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几百公里外的游客只要给村里的农家乐打个电话,村里就安排大巴车到小区门口免费接送。乡长刘文献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村里已经有450多家农家乐,几乎是家家开店,小小的村庄年接待游客达300多万人次。

顾渚村的一家特色农家乐

  据他介绍,乡政府在农家乐集聚区引进工商资本新建了旅游商品市场、游客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成立旅游车队,车队在上海、南京、无锡等周边大中城市成立接驳点,实现了点对点无缝对接。农家乐与农家乐、村与村,包括农家乐与其他行业之间进行抱团发展,相互协作。

顾渚村的旅游车队

  正是“抱团发展、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们得了实惠,端上了金饭碗。整个产业在十几年中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普通农户年纯收入超过二三十万元,乡村旅游不仅成了当地一大特色产业,更是水口乡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刘文献表示,水口乡通过统一规划,使顾渚村与周边的徽州庄村、水口村、金山村错位发展。顾渚村主要发展农家乐,满足游客吃住等需求,其他村则是在农旅结合、亲子游等方面进行拓展,让入住农家乐的游客体验别样的乡村生活。

小小的顾渚村遍布数百家农家乐

  刘文献说,政府通过严格的行业准入、统一的规划、环保和服务平台,确保乡村旅游产业能“行稳致远”。现在的总体思路是提质不扩面,规范办证,有标准,要求环保设施到位,达标排放,对一户农家乐允许有多少个房间进行规定,采取积分制管理,并随机检查。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