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福建莆田木兰溪接力治理20年: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2018-09-21 07: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记者万存灵)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作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木兰溪曾水患频发,让当地百姓谈溪色变。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提出:“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并决定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在历经20年坚持不懈的治理下,如今的木兰溪焕然一新,成为350万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态之水。 2018-9-21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清水涓涓,凉风习习,沿着蜿蜒开阔的江面,一座全长约75公里的木兰溪两岸综合走廊及景观工程项目,把现代水利文明与古代水利文化融为一体。

  自古以来,由于木兰溪上游河床狭窄,水流湍急,下游低洼平坦,河段弯多,行洪能力差,洪、涝、潮灾害时有发生。据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资料统计,这里平均4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小洪水一年出现几次,给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莆田市城厢区肖厝村村支部书记谢金坤:每年都有五六次的水灾,村民都没法转移出去,都是利用各家各户备用的比较大的木桶,把老人和小孩放在里面之后,年轻人把他们推着转移出去。

  1999年10月,强台风导致木兰溪洪水泛滥,莆田将近6万间房屋倒塌,45万亩农田被淹,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视察灾情后,提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10次关心、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早在1998年,在习近平的关心下,木兰溪就建成全流域洪水预警系统,福建省水利水电厅还首次成立木兰溪治理专家委员会。但由于木兰溪是淤泥型河道,要在这上面筑堤,当时在业内被称为“世界级的难题”。

  如何破解这些技术难题?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科学治水。1999年4月,习近平邀请水利专家、南京水科院的窦国仁院士主持这道课题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提出了全国首例采用“软体排”筑堤的技术。1999年12月14日,习近平实地调研考察了试验结果,认为已具备开工条件。12月27日,木兰溪一期试验段工程建设开工,习近平和6000多名干部群众、驻军官兵一起参加了义务劳动。

  习近平: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推动整个冬春修水利掀起一个高潮,再有就是我们支持木兰溪改造工程的建设,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木兰溪下游的综合治理工作从此全面展开。20年斗转星移,如今的木兰溪下游地区已超过10年未发生过重大洪涝灾害,县级以上城区防洪100%达标。流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曾经水满为患的张镇村,如今外出人员纷纷回乡,村里不失时机地办起了农业合作社,村民踊跃入股,村包片干部何志雄介绍,今年种植火龙果、台湾芭乐、无花果等200多亩,占全自然村耕地面积40%以上。

  何志雄:改造这么多年没有发洪水了,现在就敢种。村民每个人都很踊跃,目前,有80多亩到90亩初产收入应该是在90多万元。到明年这个时候,应该差不多会有200万(元)。

  得益于木兰溪的综合治理,曾经沿岸的水患洼地如今蜕变为经济发展高地,莆田全市工业园区面积从1999年以前的19.39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70平方公里。

  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这些为承载大项目好项目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为莆田加快赶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巍巍木兰溪,强劲的水流如同血脉,滋润了莆田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也浸润了这方土地的文化风姿和文明壮彩。

编辑: 申明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