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十六个关键词 十六市新征程

2016-12-22 15:19:00来源:央广网

  中安在线讯“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省第十次党代会吹响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嘹亮号角,全省16市立即响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协同推进“五大发展行动”。从淮北到江南,一项项崭新的思路举措,一幅幅火热的发展画面,一次次振奋人心的生动实践,共同汇聚成安徽发展的强大动能,在江淮大地上演绎着敢为人先的安徽故事。

  合肥 关键词:创新生态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

  网络化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的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是“创新生态”离不开的阳光雨露。目前,合肥市已经建成33家创新孵化器,在孵企业1700多家,今年该市预算安排财政资金超过24亿元用来扶持“双创”行动和创新型产业发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正从各类孵化器中化蛹成蝶、振翅高飞。今年以来该市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0家,日臻优良的创新生态,让合肥在向全球知名“创新之都”的进军之路上,迈开铿锵有力的奋进步伐。在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内,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正在建设占地386亩的大规模抗体药生产基地,拥有同时符合我国和美国、欧盟三方GMP标准的生产线、中试线、细胞制备中心,可开展多品种生物药的生产。

  “新药研发团队都希望自己研发的新药能尽快投产。 ”该公司总经理曹文波说,在外地,可能要花5年时间才能投产一种抗体新药,但在合肥,由于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2年左右时间新药就可以投放市场。“把大的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先行构建起来,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所在,就能够不断聚集国内外优质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圈。 ”

  芜湖 关键词:自主创新 

  芜湖素有敢为人先的传统。在奇瑞工业园,第500万辆汽车的下线成就了产量最高的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在芜湖航空产业园,华丽亮相珠海航展的钻石飞机高调展示着“安徽造”;在方特“东方神画”,流传千古的梁祝故事利用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息AR呈现;在绿地创客谷,共生物流的后台显示屏上不断刷新着交易额……从国产汽车的“智造”到中小型飞机的投产,再到互联网商业的崛起,作为创新高地的芜湖一直飞奔。“‘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武堂说,“奇瑞在TGD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CVT无级变速器以及新能源等一大批核心技术上获得突破,带动了全系产品实现全面技术升级。 ”截至2015年底,奇瑞已累计申请各项专利12882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129件,位居本土汽车企业第一位,成为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创新是芜湖最宝贵的发展基因、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是芜湖永葆青春活力的核心支撑。”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潘朝晖说,该市制定了领跑计划、新动能计划、新生代计划、云智计划、超车计划等“五大计划”,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抓手,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蚌埠 关键词:制造业升级

  “老工业基地”?“傻大黑粗”?是时候升级你的蚌埠印象了。除了纵横交错的铁路线,这座很多人在火车上路过的城市,已经在转型升级的“品质革命”中“闯出新路”。

  作为“中国制造”崛起的典范,国产手机离不开国内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如果沿着手机产业链向上回溯,就会发现蚌埠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身影。无边框、柔性屏、曲面玻璃……这些各大手机品牌在新近产品发布会上力推的酷炫卖点,早已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实现。

  “随着建筑玻璃产能需求的饱和,我们由传统建筑浮法玻璃向电子信息玻璃转型,追求更大附加值。”位于蚌埠高新区的凯盛科技是蚌埠玻璃产业转型中的急先锋。去年,企业完成对深圳国显的并购,初步具备了显示器件的全产业配套,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玻璃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是壮大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经过本土培育和招大引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蚌埠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主角。1-9月,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08.8亿元,同比增长27.3%,总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3.2%,较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均居全省第一位。

  马鞍山 关键词:以港兴市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重工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占到将近一半的比重,推进转型发展是义不容辞要做好的文章。 ”马鞍山市委书记魏尧说。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支持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中心城市,马鞍山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念好转型发展“特色经”。

  “郑蒲港—泉州—广州”干线航线开通,八百里皖江结束了没有直达沿海港口定期航线的历史,“到马即海”成为现实。“武汉—郑蒲港”航线开通,郑蒲港作为江海联运的枢纽港地位进一步提升……跨江发展,从“以钢立市”到“以港兴市”,马鞍山正举全市之力支持郑蒲港新区建设,以“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新模式,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使之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搭建“海峡两岸电子信息博览会”“海峡两岸节能环保论坛”等对台交流合作平台,营造“亲商”的良好环境。正崴科技、茂迪新能源、台泥集团、唐盛国际……目前,200多家台资企业在马鞍山落户发展。走出去,请进来,马鞍山在交流中开拓着国际“朋友圈”和“财富圈”。

  宣城 关键词:生态人文 

  诗酒山水,笔墨纸砚,很少有城市像宣城一样,集聚了如此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符号。山水相依,是宣城独特的生态优势;崇文重教,为宣城植入创新基因;人文兴盛,造就了宣城的发展活力。当全省吹响“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号角,毗邻江浙、生态优越、文化厚重的宣城,革新理念、乘势而上、跳起摘桃,奋力写就“五大发展行动”的宣城篇章。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山水一体、以人为本、自然与生态融合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宣城人的发展智慧。

  被称作宣城“城市客厅”的宛陵湖景区,所处位置原本为城市低洼地,易遭受洪涝灾害。宣城在原有地形基础上,低影响开发改造成湖,充分发挥湖水蓄水调洪、生态涵养的“海绵”功能,并由此构建出“北有敬亭山,南有宛陵湖”的城市山水绿地格局。建成后的宛陵湖景区带动了宣城市生态环境、景观形象的提升,改善了水体环境和气候,创建了一个与自然亲近、融合的人居环境,成为宣城人民休闲、娱乐、品尝文化的必游场所。

  “将‘生态立市’确定为全市三大战略之一,是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认识宣城市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共识。”宣城市委书记韩军介绍,截止2015年底,宣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全市单元生态环境状况保持全省最优。街头游园星罗棋布,公园如翡翠镶嵌,基本实现了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宣城也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省唯一省级生态市,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显现出山水相依、人文相伴、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园林城市形象。

  黄山 关键词:“旅游+”

  室外,白墙黑瓦、流水潺潺;室内,私密性办公区、电动单车、色彩明丽的路演室一应俱全……走进黄山向上创业小镇,徽文化特色与创业氛围相得益彰。油画、摄影、有机农业、香料制作,当凋敝村庄遇见创意,焕发出的是前所未有的生机。在黄山创意小镇西溪南,聚集了一批都市精英,他们曾是企业高管、作家、摄影师,如今回到乡村,成为新的乡村建设者。包括向上创业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在内,黄山今年首批启动了12个特色小镇建设,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宏村艺术小镇、黎阳休闲小镇、潜口养生小镇....一个个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的小镇应运而生,不仅让创客纷至沓来,也让来黄山的游客有了更多去处。“黄山旅游要‘走下山、走出去',不能只是一座山”,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说,当前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面对激烈竞争,不能还停留在单纯的观光游,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黄山旅游的“二次创业”,以‘旅游+’为抓手,把整个黄山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体育、休闲的融合跨界,形成更为丰富的旅游业态,给游客更多来黄山的理由。“

  铜陵 关键词:产业转型

  上世纪90年代,一篇《醒来,铜陵》,曾在铜都掀起一股改革创新大潮。铜陵“醒”得早,也“起”得早。近些年,从发展循环经济到推进均衡教育,从试水社区体制改革到实施公务用车改革,一项项创新之举,领风气之先,铜陵的探索与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样板。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贯彻落实党代会要求,铜陵市正摆脱资源依赖,在产业转型发展方面下功夫,以铜为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向下游延伸,向高端发展。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之一。仅铜陵经开区内,就设立了两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0亿元以上铜材精深加工企业超过20家。

  “以产业升级引领转型,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改造提升存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构筑转型发展的‘硬脊梁’,又培植壮大增量、加快新型产业,锻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铜陵市委书记李猛介绍,目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电池、科技模具等一大批新产业链、产品链已崭露头角。铜陵虽不大,改革走在前。改革创新,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基因,正如其城市精神所提炼的:“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中,铜陵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的城市。

  安庆 关键词:脱贫攻坚

  茭白,餐桌上常见的一道水生蔬菜,对于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石关乡农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石关乡石关村,村民称自己新建的楼房为“茭白楼”,因为这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楼房是靠种茭白脱贫致富盖起来的。

  岳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仅石关乡就有高山蔬菜2.4万亩,其中茭白近1.2万亩,去年通过蔬菜产业脱贫192户,今年预计可达466户。

  省第十次党代会要求,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安庆仅国家级贫困县就有4个,贫困人口40余万。积极转变脱贫理念和方法,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安庆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摸清贫困底数、完善顶层设计,增收、就业、基础设施、救助、兜底等脱贫攻坚“五大计划”正强力推进。 32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困难乡镇、帮扶1至5个贫困村,157个市直机关、事业、国营企业单位和100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75个贫困村。全市建成223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组建县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作为易地搬迁和光伏扶贫等项目承贷主体,已落实项目贷款28.5亿元……一系列创新举措正落地生效。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庆市长陈冰冰表示。

  池州 关键词:健康产业

  地处神奇丰饶的北纬30度线上,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体富锶,森林覆盖率59.2%,空气质量优良率占全年天数的94.2%……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造化给予池州的丰厚馈赠。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份资源禀赋,是池州发展的重大课题。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信息消费、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养生、户外健体、健康食品等大健康产业,池州用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践行绿色发展的答案。

  在九华山下的九华瑜伽村,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绿草茵茵、溪流淙淙。宁静、秀美的环境,吸引了中国健身瑜伽协会入驻,中国健身瑜伽节也以此为永久会址。众多专业人士和爱好者齐集于此,练习瑜伽、修身养性。

  “曾几何时,人们形容到九华山的游客‘上山一张票、下山一顿饭’,现在,要让生态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九华山投资开发集团助理总裁李长泽告诉记者,如今,山上游目养心,山下生态养生。今年瑜伽村接待人次已过万,人均消费水平约四五千元。

  健、养、食、医,皆大有可为。今年以来,首届杏花村龙舟赛和第九届绿运会先后在池州举办,赛事带动集聚起产业发展的旺盛人气。池州还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水云涧医养度假村、九华山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给池州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丰厚回报。 “我们将坚持把生态立市摆在全市发展战略的首位,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生态领先。 ”池州市委书记赵馨群表示,池州将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努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破好题、立标杆。

  六安 关键词:光伏扶贫

  初冬的第一场雪还未融化,群山环抱中的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显得宁静而安详。走进村口,远远便能望见竖立在村民房前屋后的一块块光伏板。这是金寨在全国率先探路的“光伏扶贫”,目前全县已建设扶贫光伏电站8000多个,去年光伏发电已助2.3万人增收脱贫,今年计划再实施1万户。

  “刚开始搞的时候,不大相信几块板子往太阳底下一放,竟能变出钱来。”去年6月,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安建光伏电站以来,小南京村村民王合术已收到四千多元的“卖电钱”。

  像王合术这样,全村还有30多户贫困户建起了光伏电站,村集体还利用滩涂山头空地,建起较大功率的光伏电站。“不仅农户腰包鼓了,我们村集体一年收入也达十多万块钱。”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承胜高兴地说,村集体有钱了就修路、搞绿化,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六安市重任在肩。去年以来,除在全市推广“光伏扶贫”外,六安市还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淮南 关键词:大数据

  煤电占工业产值比重超70%,产业结构不佳,怎么办?淮南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依托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江淮云、智慧谷、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下力气打造大数据产业基地。淮南发展大数据产业优势在哪?安徽华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官李勇谈道,大数据产业对电力需求极大,淮南有着丰厚的煤电资源,供电安全稳定。覆盖华东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落户淮南,提供了充沛的带宽资源。运营不到半年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已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乐视、爱奇艺等14家互联网企业提供数据存储等服务。华东地区居民通过移动信号在淘宝上购物、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帖而产生的相关数据,都储存在这里。作为淮南首个大数据产业平台,“江淮云”已运营两年多,不仅孕育滋养了图联科技、壹图科技等一批本土企业,还成功吸引科大讯飞、中意之旅等名企入驻。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淮南对“寒冬”的感受尤深,煤炭资源顿失“火力”,“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短板凸显。然而,淮南没有选择苦苦“受冻”,而是危中寻机。发力现代农业,蔬菜大棚升级为智能温室;深耕文化旅游,智慧旅游让寿州古城彰显新韵;瞄准现代医药,“山河药辅”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淮南多点发力,特别是在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城市转型之路越探越明。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淮南正以具体而生动的实践,奏响创新发展奋进曲。

  淮北 关键词:就业优先

  保障改善民生,是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应有之义。淮北市明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妥善安置去产能分流职工,尽快端上“新饭碗”,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在位于相山食品开发区的曦强乳业集团,总经理王瑾告诉记者,企业带动了周边10000多亩的奶牛饲草基地建设,每亩玉米秸秆亩均增加农民收入近1000元。从下岗工人到企业老板,张秀华创办的徽香昱原早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已在淮北打出了品牌,企业积极吸纳下岗职工,目前带动就业总数超过1000人。

  南湖岸边,83岁的市民王凤云正和老伴在绿道上散步。 “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风景好,逛逛就很开心。 ”王大爷告诉记者,他见证了南湖从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到湖面的变迁,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 ”这已成为淮北市民介绍家乡的名句,彰显着精美的城市风貌。整治塌陷废弃地,打造活力生态湖带;疏解提升,东西城区均衡发展;增绿保土,筑牢生态屏障,带动近郊旅游发展……淮北市正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持续提升全市百姓的幸福感。

  宿州 关键词:“四化”同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火车头’,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皖北传统农业大市,宿州既无工业基础,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在崇尚创新上见行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从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 ”宿州市委书记史翔说。

  近年来,宿州市吸引了世纪互联和华为两大云计算巨头入驻,带动了斐讯、清华同方、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上百家云计算上下游企业前来,形成了华东地区有特色的云计算产业集群。

  “砀山县有着全球最大的百万亩连片果园,要实现由传统型、粗放型到现代化、精细化种植经营,让全国人民吃上放心安全的砀山水果,必须打好生态牌,做足果文章,走出绿色转型之路。 ”砀山县委书记王广敏的一番话体现着水果大县的责任担当。

  去年以来,砀山县打造“数字果园”信息化平台,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注入水果产业,对水果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全天候实行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生产可记录、质量可追溯,推进全县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看中优质的水果资源,汇源、海升、熙可等全国水果加工十强企业云集砀山,它们立足循环经济,重点发展果胶、果醋、果酒、水果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把水果“吃干榨净”。“资源环境‘天花板’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倒逼着宿州必须主动转型,绿色发展。 ”史翔说,下一步,宿州将围绕“现代农业+循环产业”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旅游+现代农业+文化”发展思路,把旅游扶贫、产业升级和生态乡村建设相结合,做好生态富民的文章。

  阜阳 关键词:后发优势

  今年前三季度,阜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2%,高于全省14.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8.7%,高于全省2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工业化程度低、发展水平不高,是人们对阜阳工业的固有印象。刚刚公布的这组经济数据,却足以让外界颠覆这种偏见。

  绿色发展,关键看产业。后发地区扬长避短,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靠的是创新支撑。 2013年启动建设的阜合工业园,就是区域协同发展理念的产物。如今的阜合工业园已落户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江淮中重卡项目是其中一个代表。“从车间布局设计到焊装、喷漆等,都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 ”公司总经理唐昊介绍。

  “转型升级不是发达地区专利,创新驱动对后发地区更为重要。 ”时任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说,像阜阳这样的后发地区,创新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是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捷径。创新因子正加速植入阜阳工业体系,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积蓄爆发的能量。

  滁州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提起滁州,人们就会想到当年小岗村农民的18个红手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一直成为引领滁州发展的旗帜,深深扎根于滁州人的血液之中。从扬子的辉煌、天长民营经济的崛起,到农村税费改革、率先对接长三角的试验,再到如今农村综合改革、“放管服”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产城融合改革、新型城镇化改革,滁州已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根神经。如今,滁州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已在开放发展中抢先一步。在苏滁现代产业园区规划馆,一张模型沙盘向观众展示着园区未来发展的蓝图。园区计划通过10年至15年的努力,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300亿元,带动区域投资约1300亿元,建成一个总人口25万人,其中就业人口14万人的现代化新型园区。“今年,园区成功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与苏州合作共建打造的跨省跨江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周仁君介绍,今年前10月,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等主要指标保持高位增长,均同比增长60%以上。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的深度合作,与苏浙沪地区实现全方位等高对接,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滁州襟江带淮,既连接长三角,又处在合肥与南京两大省会城市之间,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只有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迎来大发展。

  亳州 关键词:现代中药

  传统中药如何升级为现代中药,传统产业如何变成优势产业?亳州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创新! “如果没有创新,我们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赚着最少的利润” “创新,才能让中药产业迸发活力”……亳州药企对此已经形成了共识。疏风解毒胶囊,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注射用牧荆素,有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药……众多中药企业奋力创新,推进传统中药现代化,就是传承和创新中药产业的成功实践。

  在九方制药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种蛋黄色粉剂,有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良药。 “这叫牧荆素,从山楂叶中提取。我们历经12年研发注射用牡荆素,已通过严格的药品审批获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董事长宫彤林兴奋地告诉记者。

  “一个制药企业的价值不是看厂房有多大、多漂亮,而是看研发的新药有多少。创新,才能让中药产业迸发活力。 ”宫彤林说,企业目前拥有国家中药二类新药2个、三类新药2个、四类新药2个,发展后劲足。去年9月,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省政府纳入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当前,亳州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抓好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建立完备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中华药都。

编辑: 张宣剑
关键词: “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