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老区人过上新生活——岳西县脱贫摘帽记

2018-08-10 09:42:00来源:中安在线
  “以前,不少村民缺衣少食、住的房子漏风漏雨。如今,我们大都住进了楼房,摆脱了贫困。 ”8月9日,听到岳西县摘帽了,青天乡老鸭村党支部书记熊寿青站在一座老房子前,激动地向记者描述这里发生的巨变。
  脱贫攻坚让“旱鸭子”插上了翅膀。近4年来,老鸭村投资1321万元,分批实施23.7公里的村道拓宽及通组道路硬化工程。村民朱昭富深有感触:“以前去县城要到乡里搭车,大半天还不一定能到。现在,一个小时就搞定。 ”
  岳西县是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同时还是革命老区和生态功能区。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一个目标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勇当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成为我省第一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探索并完善了一条具有岳西特色的脱贫之路。
  “过去贫困户被干部推着走,现在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补齐6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基础,激发动力,红土地蒸腾新希望,人心齐,产业兴
  连日的高温天,一波波外地游客涌入岳西县石关乡,办民宿的石关村脱贫户王海红忙得不亦乐乎。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楼房外墙上几乎看不见空调挂机。
  原来,石关乡平均海拔800多米,是游客心目中“夏天喝稀饭不流汗”的地方。王海红说:“6月之前,村里的民宿基本被预定一空了。现在交通太方便了,很多湖北的游客都过来了。 ”
  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避暑胜地,折射出岳西县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
  改革开放初期,岳西县各类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全县仅有3条全长170公里的对外砂石路。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县情令岳西人民面山长叹。 1985年岳西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时,全县绝对贫困人口有24.7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73%。2014年,精准扶贫在岳西落地生根。该县通过精准识别,发现全县65个贫困村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短板”,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脚步。
  对于“老扶贫人”来说,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修路。 “钱是绕不过的坎。 ”曾在姚河乡龙王村工作多年的县文化委选派干部陈飞说,“以前修一条路很难,谁有钱、有项目,就盯着谁、跟着谁。 5000元也要,甚至2000元也不放过。妇联、科协发放的奖补资金,也都打包修路。 ”
  在老鸭村脱贫户储召庆看来,路通了,腰包就鼓了。 “路通了,经纪人把车开到了茶园边直接收购。因为收的人多了,每斤鲜叶价格比原来要高上10块钱。 ”
  当年的梦,如今成现实。脱贫攻坚以来,我省连续加大对贫困县的资金投放力度。岳西县重点对全县路、水、电等基础硬件上持续攻坚、啃硬骨头,近年来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053公里,全县组级路硬化率95%以上;合肥、武汉、安庆方向的高速公路相继开通,高速公路形成“十字交叉”。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4604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5处,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道路通,百业兴。思路宽,路子广。
  “起初让外地游客住家里不习惯,也不好意思收钱。 ”王海红告诉记者,后来逐渐认识到,办民宿、搞旅游,是按市场规律办事,靠勤劳致富,没啥不好意思的。
  扶贫夜校点亮贫困群众心灯。岳西每个村都开办“农民夜校”,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掌握生产技术、知晓扶贫政策、找准脱贫路子,激发扶贫内生动力。
  “有了思想动力,才会有行动效力和持久耐力。 ”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说,全县共计开办扶贫夜校3044期,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许多贫困户主动摘掉贫困帽子。
  岳西县通过强化文化扶贫、精神扶贫,以示范户、脱贫户为榜样,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磅礴力量。
  3年前,在帮扶单位资助1万余元的支持下,储昭庆鼓起勇气种植茭白,当年就实现收入3万多元。加入种养合作社后,他流转附近村民闲置田地,茭白种植面积扩大至15亩,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周围群众增收。
  “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背后,是思想上的大转变。岳西县选派干部胡剑峰经过这几年驻村发现:“过去贫困户被干部推着走,现在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人心齐了,产业兴了。 ”
  “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一定要干好”
  ——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号穷脉,定点帮扶、结对帮扶“扶一把、送一程”,大扶贫格局聚合全社会力量攻坚克难
  “扶贫不就是每年过年给200块钱吗? ”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扶贫干部汪云峰回忆说,刚驻村调研时经常会遭遇这样的闭门羹。他有时连板凳还没坐热,就被对方撵了出去。 2014年10月,我省向3000个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村里来了驻村扶贫队,但一开始也有村民们对他们的工作不太配合。
  “我开始反思,是扶贫工作方法不对。 ”汪云峰说,驻村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扶贫政策宣传,要用诚心做实事,用真心换真情。后来,汪云峰多方筹集130万元,修好了2.6公里村组路,并且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后,村民们开始对这个“80后”驻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岳西县要求驻村干部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确保有扶贫实效。 7000多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走进贫困户家中、心中,用实实在在的驻村成绩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
  “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一定要干好。 ”温泉镇龙井村驻村干部余锦华说,虽然前几年工作压力大,但一想到贫困户脱贫就有了干事的动力。
  面对多年未除的贫困堡垒,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歼灭战。冶溪镇溪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扬彧,这位出生于贫困家庭的扶贫干部,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光荣与伟大。 2017年12月3日上午8点,他召集村“两委”开会,讨论推进环境整治。 9点20分左右,走访贫困户。下午3点多,回到村部参加“碰头会”……晚上刘扬彧骑摩托车回镇上途中,发生车祸。这是驻村干部刘扬彧平凡的一天,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溪河村村民将永远记得。
  驻村干部勇当脱贫路上“领路人”,他们奉献青春不惜血汗,他们因户因人施策,他们为贫困户照亮前路。
  谈及现在的好日子,王海红第一个要感谢驻村干部。“正为生活发愁时,驻村干部上门走访,说县里正在打造旅居养生基地,我可以用自家的房子办民宿。 ”王海红说。
  岳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卫华介绍,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所有县干、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乡镇人大主席担任行政村脱贫攻坚专职书记或主任,2017年选派9名副县级干部担任当时未出列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选派22名优秀年轻科级干部挂任乡镇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因村选派182名扶贫工作队长。
  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发挥了“扶一把、送一程”的帮扶效应。
  “沈桥畈,邱家山,光棍出来一大班。 ”这句曾流传的顺口溜,说的是姚河乡沈桥村因为贫穷落后,外地姑娘不愿意嫁进来的现实。沈桥村,是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子之一。在成为省委办公厅帮扶联系点后,这个穷山村发生了蝶变。
  省委办公厅扶贫工作队通过精准识别、号准穷脉,认为沈桥村山多地少,海拔较高,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大宗作物效益低、收入少,缺乏支柱产业是难以增收的关键原因。于是,扶贫工作队结合村情夯实基础设施,抓好茶产业发展,去年该村已经顺利出列。
  “这是近几年我陆续收到的书籍。 ”在沈桥村贫困户吴家亮家,读初中的吴涛抱着一捆书告诉记者,他一开始不知道是谁邮寄过来的,从小学开始到现在,根据学业情况,每年都收到跟年级匹配的课外读物。“后来才知道,这些书籍都是跟我家结对帮扶的阿姨邮寄过来的。 ”
  省委办公厅设立专项资金,在岳西县资助困难家庭学生,采取干部职工包保、组织兜底的方式,实施了7年的助学行动,已捐款40余万元,帮助348名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打造“大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截至2018年初,在岳西县参与帮扶的各类干部有7667人,结对帮扶贫困户35503人。
  从“落后”到“率先”,岳西县的巨变,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帮扶爱心:中央帮扶单位中石化累计安排17名干部到岳西挂职,省委办公厅等11家省直帮扶单位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支持岳西,安庆市委办公室等112家市直帮扶单位(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县域结对县宣城市郎溪县、安庆市经开区支持资金3000万元,派出干部实地参与帮扶指导。社会扶贫资金累计2.16亿元……
  “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为重点,提升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推动乡村旅游满地开花,实现光伏扶贫村级全覆盖,健康脱贫除“病根”,教育扶贫拔“穷根”,保障网兜住民生底线
  山套着山,岭接着岭。海拔800多米的姚畈村,村民李和云在田里采摘茭白。干完活,他坐在田埂上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村里家家户户种水稻,常遇灾,三年两不收,吃饭都成问题。 ”
  无中生有,由小变大,让新产业成为脱贫支柱产业。原产外地的茭白在岳西山区种植后,品质和口味更佳,销售季节又正好填补长三角菜市场的“伏缺”。杨效东说,仅种植茭白一项,就可以为贫困户每年带来2万元的收入。
  岳西走好生态发展、旅游发展、创新发展三条道路。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09家;岳西翠兰品牌价值已达13.76亿元;特色农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68.7万亩;茭白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高山无公害茭白基地……
  “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为重点,提升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岳西县委书记周东明介绍说,坚持走绿色减贫道路,以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旅游、劳务、电商、光伏“十大产业扶贫”为抓手,推进“四带一自”模式,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脱贫门路。
  ——乡村旅游满地开花。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录,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省优秀旅游乡镇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5家,累计带动脱贫22414人。
  ——光伏扶贫村级全覆盖。全国首创PPP模式运作光伏扶贫项目,18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11402户贫困户用上光伏电站,占贫困户数的三分之一,户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
  ——金融扶贫引来源头活水。在提供扶贫小额信贷等的基础上,岳西紧抓IPO绿色通道政策,共引进5家企业将总部迁入,另有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通过资本重组,本土企业瑞林汽配公司与德国大众合作开发汽车变速箱,成为全球第2家拥有此项核心技术的企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全县已经建成扶贫工厂103个,吸纳1092户1102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252名。开发公益性岗位321个、辅助性岗位317个、居家就业岗位8026个,完成技能培训1461人,贫困人口就业2655人。
  ……
  强“造血”,还要防“失血”。
  20年前,莲云乡平岗村村民李奕栋凭借自己的努力盖起了一栋小楼,这在当时算是殷实之家,后因家人患了尿毒症,日子便一落千丈。 “一天要1000多元,最多的时候住了28天”,李奕栋说,医疗开支让他家“吃不消”,后来成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
  因病致贫是贫困人口致贫的主因。2016年底,岳西县在全面落实省“351”“180”政策基础上,李奕栋妻子的治疗费用可以报销90%,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健康脱贫除“病根”。全面落实“351”“180”政策,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0.07%,综合补偿比达91.05%。
  ——教育扶贫拔“穷根”。建立全过程、一整套的教育扶贫资助补助政策,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将县外就读建档立卡贫困生纳入资助对象,发放学生教育补助2197.4875万元、扶贫助学贷款3173.325万元,实施“雨露计划”1121.45万元。
  ——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低保覆盖面达6.31%,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改)建养老机构11所,新增床位1159张;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100%……
  一张张保障网,让贫困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岳西县民生工程4年累计投入资金39.22亿元,连续三年考核位于全省前列;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健全医疗健康系统性、综合性政策体系,从源头上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干部和群众拧成一股绳,脱贫攻坚的脚步才一步不停”
  ——政策靠落实,落实靠担当。建立追责倒逼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干群合力
  “上次我误会你们,还以为政府办事拖沓。经你们介绍,我才知道去年的慢性病费用要到县合医办报销。 ”田头乡田头村贫困户蒋燕祥向该村脱贫攻坚包保专班连声称谢。
  田头村脱贫攻坚包保专班由该县市场局和县扶贫办抽调的10人组成,在走访蒋燕祥家时,蒋燕祥向他们发问:“妹妹的治疗费咋还没报销。 ”专班工作人员让其拿出病历和票据,经过详细了解后,工作人员立即联系该户签约医生,得知2018年慢性病门诊费用是现场报销,2017年慢性病门诊费用是拿材料到县合医办报销。
  今年以来,岳西县创新扶贫机制,抽调1500余名干部成立186个脱贫攻坚包保专班进驻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听取贫困户对脱贫攻坚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
  扶贫政策,关键在落实。岳西县建立追责倒逼机制,创造性设立“蜗牛奖”,颁发给“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者。“蜗牛奖”设立以来,根据公开征集、专项督查、上级交办和群众举报等方式收集的问题和线索,已发放了5个乡镇、6个县直单位,向4个单位发出预警。负激励效果明显,白帽镇被评“蜗牛奖”后,奋力推进德青源“金鸡项目”,投产后可带动1万人长效脱贫。
  一方面,严格督查,整合力量由县纪委监委牵头成立督查组,对各乡镇、各单位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帮扶成效、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容错纠错,专门出台《岳西县党员干部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实施办法》。县委书记周东明认为,探索创设容错免责机制,就是要宽容失败和失误,激励干部愿为敢为、善为有为,真正做到干事不躲事,遇险不惧险,担责不推责,排难不怕难。
  奖惩分明,容错有度,在机制上支持和保护了一批在脱贫攻坚中改革创新的干部,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担当的热情。为进一步创新考核机制,岳西在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和县直单位绩效考核中,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权重分别占40%和20%。石关镇党委书记储德林对此深有感触:“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全镇上下把主要人力、精力都围绕这个目标任务来部署。 ”
  岳西县出台激励干部服务脱贫攻坚的“3个优先”,即扶贫干部优先表彰奖励、优先选拔任用、优先人文关怀。该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4年,共计提拔重用扶贫一线干部201名,其中提拔重用驻村工作队队长20名,提拔1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打破了过去的框框条条,是灵活的考核机制,让我实现从农民身份向事业编制的转变。 ”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村支书胡志东感慨,村干部能被提拔为乡党委委员,源于他带领村民脱贫成效明显,“干部和群众拧成一股绳,脱贫攻坚的脚步才一步不停”。
  在脱贫攻坚中锤炼年轻干部、后备干部,让他们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储文娟曾在温州一家大型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虽然工作轻松、待遇尚可,可她却始终想回家乡发展。 2016年底,她了解到家乡的“大学生回乡工程”政策后,立即返乡应聘,并从6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莲塘村的一名后备村干部。
  2013年,岳西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大学生回乡工程”,首批聘用35名优秀年轻大学生到村任职。5年来,该县坚持年年实施这一工程,吸引了一批优秀年轻大学生回乡,担任后备村干,投身脱贫攻坚,带头创业带领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已引进186名本土大学生回乡任职,实现了182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他们基本都是“90后”,平均年龄27岁。从大专到本科、从行政管理到经济学专业……翻开岳西县“大学生回乡工程”统计表,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注重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组织党员致富能手示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返乡创业的吴松青借政策东风,将当地百姓养蚕废弃的桑枝回收,培植桑枝食用菌。所在地的来榜镇党委积极牵线搭桥,争取到中石化扶贫资金,成立岳西思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可保障每户贫困户种植万棒木耳稳定收益在1万元至2万元,带动250户农户脱贫。同时帮助约20户贫困户就业脱贫。 ”吴松青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岳西县彻底将贫困帽子扔进了大山沟。数据显示,2017年,岳西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3元,较2014年增长31.9%。经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核查、社会公示和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省政府批准岳西县退出贫困县。(记者 夏海军、胡劲松)
编辑: 赵家慧

国家级贫困县岳西摘帽记

岳西县是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同时还是革命老区和生态功能区。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一个目标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勇当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成为我省第一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探索并完善了一条具有岳西特色的脱贫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