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今日小岗村:从“按红手印”到“拿着红本分红利”

2018-08-01 15:25:00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回望来路,才能不忘初心,照亮前行灯塔。40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开启时代大幕。小岗这个淮河岸边的普通村庄,也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这40年,小岗村也和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脉动,见证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又一次跨越,成为改革开放历程上的重要标志:从“大包干”按下“红手印”,到确权登记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三变改革”的“分红利”……现在的小岗村,将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后,开始大规模流转,以集约型现代农业的形式经营,不断寻求致富路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当年的22元增长到2017年的18106元。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再次走进小岗村,感受小岗人的改革探索。

  一按红手印:小岗平地起惊雷

  小岗村有个“当年农家”茅草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搞起“大包干”的地方。

  时隔40年,坐在当年按红手印的茅草房里,“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思绪万千:“当年确实饿怕了,也饿极了,一家人想吃一口红薯,但家里都没有。”

  

  严金昌坐在当年按手印的小屋里,回忆往事

  那时候的小岗村,是个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而闻名的三靠村。经常闹饥荒,农民大多外出乞讨。

  穷则变。1978年12月一个普通的夜晚,就在这间破旧的茅草屋内,严金昌等18位饿怕了的庄稼汉开会,毅然决然地按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签下了一张生死契约。契约的内容寥寥数十字,却震撼人心:“我们分田单干,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就在当晚,他们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

  严金昌一家分得近40亩地,一家老小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干活。秋收后,严金昌喜获丰收。舍不得卖,稻谷、花生、红薯堆得家里到处都是。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22元的18倍。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就此结束。

  1979年6月,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来到凤阳调研“大包干”情况,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用农民的顺口溜向他汇报了工作: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给干三五年,吃陈粮,少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粮库。万里听后说:“我批准你们干三五年,错了我负责。”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凤阳花鼓’中唱到的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至此,小岗人首创的农业“大包干”终于有了真正的合法地位。到1981年底,全地区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生产队占99.5%。后来凤阳人把“大包干”编成歌谣,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从此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小岗“大包干”也成为改革的重要印记,和深圳“特区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雄安“未来之城”这些印记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各领域不断深化的坚实足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再摁红手印:挽留改革带头人

  包产到户后,严金昌一家的日子改变很快。1982年,他买了一辆“小四轮”和一台收割机。很快,严金昌一家就搬出了茅草房,住进了砖瓦结构的新平房。和严金昌一样,多数小岗人在那几年内完成了住房的升级换代。

  但包产到户后,小岗人遭遇了新问题。严金昌说,因为粮食产量的大范围提高,卖粮越来越难,粮食价格降低,换不成“现钱”。

  “大伙儿辛勤劳动了几十年,也没能富起来。”严金昌感到遗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20多年,小岗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种地只能解决了温饱。”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到2003年,小岗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存款为零。小岗村的出路到底在哪?

  2004年,来自安徽省财政厅的沈浩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成为小岗再次改革的契机。

  “老严,你种一辈子地,也没富起来呀。”

  “除了种地,我还能干啥?其他的咱也不会。”

  “听我的,咱开个农家乐。”

  回忆起当年和沈浩的对话,严金昌感慨万千。

  沈浩,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从安徽省财政厅到凤阳县任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年2月,春寒料峭。第一次走进小岗村的沈浩,心立即揪成了一团。小岗“偏”,尽管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但到县城要绕过镇里走上40多公里,路面坑坑洼洼,乘车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小岗“穷”,因为位于高岗,缺少资源,生产条件恶劣,十年八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当时的小岗“散”,村庄乱,环境差,没有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

  大包干解决了小岗人的吃饭问题,但从温饱到小康,包干成了坎儿,这也正是多年来小岗人踯躅不前的原因。

  沈浩开始了挨家挨户的大走访,村里人现在还记得沈浩的大嗓门儿和朗朗的笑声。他抽着5块多钱一包的“渡江”,见到村民就会主动上前递烟点火,问长问短。见到老人拎东西过来,就会主动上前帮一把。

  有村民看到沈浩穿的衣服领子和袖子都磨破了,就笑着问:“沈书记,你怎么比我们农村人还不讲究?”沈浩笑着答:“我本来就是农村长大的,不需要那么讲究。从小这样的衣服想穿都穿不上。”

  大走访让沈浩熟悉了小岗,也让小岗人接受了沈浩。

  长期以来,小岗村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为了打破闭塞,沈浩争取到一笔50万元资金后,决定修一条水泥路。他将村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按劳取酬,既省了钱,又唤起村民参与感。自己也天天泡在工地,什么活都干,找不到工具,就挽起袖子用手捧水泥。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节余了一半资金。

  这条被命名为友谊大道的路,成为点燃小岗的“一把火”。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这年秋天,沈浩挂职期将满,小岗村民满怀深情写下挽留沈浩的请愿书,摁下98个鲜红的手印。

  通路之后,沈浩带领村民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引进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

  小块土地收益有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利用土地。2006年,沈浩开会动员村民流转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很多人误以为是要收回个人承包的土地,顾虑重重。

  “当年想法很简单,我种地,只要能吃饭就行,没想要吃得好。”“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说。关友江、严金昌都记得,当时沈浩挨家挨户做工作,说土地流转不是卖地,只是流转了经营权,承包权永远是咱们农民的。

  在许多村民犹豫观望的时候,严金昌率先用行动支持沈浩,不仅把土地流转出去,还腾出农舍发展农家乐,“金昌食府”四个字就是沈浩当年题写的。

  

  严金昌站在自家饭店,满脸笑容

  关友江也把自家近30亩地流转了出去,一签就是15年租期。关友江开了一家大包干菜馆,儿子儿媳从务农改为经营菜馆。

  严金昌给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种上“一麦一豆”,除去化肥、农药、农膜外,每亩地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

  “有人说,不能光种粮,得种经济作物。可一家一户十几亩、几十亩弄不起来,也没那技术。”严金昌说,土地流转后,每亩土地根据地力、位置不同,把土地转出去,每亩可获得600到900元不等的收入。“土地转出去了,家里的劳动力都解放了,还能干点别的,我这饭店,一年挣十多万没问题。”

  寒来暑往,又是三年,小岗人满怀着对富裕的渴望和对深化改革的期盼,再次按下了挽留沈浩的红手印。2008年小岗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比沈浩上任前的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

  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小岗村的工作岗位上。小岗村民又按下红手印,将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

  拿到“红本本”:小岗改革在路上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小岗人说,如今确权颁证,广大农民可以甩开膀子去搞土地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了。从按“红手印”,到领“红本本”,小岗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再度领跑。目前,小岗村的土地流转面积已接近9000亩,占到全部耕地的近七成。

  

  小岗村村民拿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55岁的程夕兵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目前种着590多亩地。除了自家20亩,其他都是流转来的。程夕兵说,他一开始只是帮外出务工的邻居代种,后来发现机械化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就主动流转,租用村民的地。

  程夕兵现在又搞起了农机大院,和别人一起入股了十几台农用机械,上了三台烘干设备,还准备建一个育秧室和米厂。

  程夕兵算了一笔账:没有烘干设备之前,水稻质量参差不齐,只能卖给个体粮贩,一斤水稻1块2;上了烘干机,烘干过的水稻就可以卖给国家粮库,一斤可以多卖一毛多钱。

  程夕兵说,他更长远的设想是,从粮食种植、烘干、加工,再到消费者的餐桌,“打造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放心粮”。

  随着农村“三变”改革,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2016年,小岗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把“红本本”变成了“活资产”。对小岗村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登记,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成立小岗村创发公司,实现了“人人持股”,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今年春节前夕——2018年2月9日,小岗人实现了40年来的第一次集体经济分红。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加上村集体为村民承担的新农合、新农保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去年每个村民从集体经济中收益约为600元。

  关友江的儿子关正景等一批小岗人,想着通过电商为小岗注入互联网因素,打造“互联网+大包干”模式,让好的农产品卖上好价钱。现在,“小岗农民”原生态大米、“小岗农民”黑花生、“小岗农民”蓝莓果干等土特产畅销网络。

  李锦柱则有着更大的规划。他说,村两委正在规划一个小岗未来的发展方案,在这份蓝图中,小岗村的目标是建成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景区、社区、园区融合的改革特色小镇,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创新、创业、创意融合的全域田园综合体”。

  现在的小岗,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设4300亩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争创国家5A级景区……进入“不惑”之年的新小岗,已从当初100多人的生产队,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名村,拉动旅游业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当年的22元增长到2017年的18106元。

  李锦柱说,改革创新是小岗的基因和底色,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更有力地推进改革。严金昌接过话:“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小岗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干开启新的改革征程!” 

编辑: 徐秋韵

今日小岗村:从“按红手印”到“拿着红本分红利”

回望来路,才能不忘初心,照亮前行灯塔。40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开启时代大幕。小岗这个淮河岸边的普通村庄,也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