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马鞍山:打造绿水青山里的金山银山 灵墟村人和富美“新蝶变”

2017-09-08 08: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马鞍山9月8日消息(记者 张宣剑) 座落在秀美的灵墟山脚下的灵墟村原本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在这里村民守着“绿水青山”找不到“金山银山”,许多人外出务工,造成全村30%的耕地撂荒,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为盘活全村土地、林地等资源,将闲置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让村民在家门口坐地生钱,探索抱团致富之路,党支部领办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下设“金果林”种植组、林场经营组、土地流转服务组,打造旅游、采摘、生产一条龙产业链。

  “金果林”主要是水晶杨梅林和板栗林,水晶杨梅引进浙江专业种植技术,流转农民闲置林地50余亩入股,集体土地100亩,建立“水晶杨梅”特色种植试验基地,利润60%分配给入股农户,40%用于合作社滚动发展,推动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脱贫之路。

  “今年3月栽的杨梅苗,目前成活率达到了85%,2—3年后就挂果了,杨梅树寿命长达200年,经济效益高。”灵虚村的李大爷兴奋的告诉记者。据了解灵虚村的板栗种植基地约130亩,现已挂果,今年将迎来丰收。

  下一步计划依托灵墟山生态资源打造文化旅游风景区,衍生农家乐等第三产业,打造致富“升级版”。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以前,村民是看着“自家”不找“靠山”,服务跟不上,风气正不响,力量聚不齐。而现在灵虚村的603户人家17个党小组被分为了三级网络:即“一块、八格、九单元”。

  “一块”即村党支部、村委会总负责、“八格”即8名担任党小组长、“九单元”即各网格中分布的9名网格员。

  9名网格员分为服务员和协管员两大类,进行团队式服务,将服务延伸到各家各户,真正实现“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白水塘组是灵墟村第一网格党小组,共有组员5人,其中,流动党员人数1人,户数59户,人口数190人。自村民“大管家”服务平台启动以来,共为群众调解邻里纠纷、解决困难30余件。

  今年68岁的张运喜是灵墟村的第一网格党小组组长。每天早上不到6点钟,送完孙子上学之后,张运喜就骑着电瓶车在自然村转几圈,看看有什么新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座两层小楼,一个小院子,被堆得整整齐齐的木板与一些农用品,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对于张喜运来说不仅仅是他的住处,更是他的工作阵地。每个月的5号下午5点,白水塘党组成员会统一集中的在张运喜的家中开会,反映并及时解决村里的一些问题。

  在灵虚村共有109户,每家每户有多少人,谁和谁有矛盾,谁和谁吵过架,张运喜都了如指掌。在以往,村民之间一些不能解决调和的纠纷矛盾,只有通过吵架和打架来解决。而现在,村民只要有什么纠纷和矛盾都会跑来张运喜家找党小组进行调解。

  “因为我们党组成员近距离的接触到村民,了解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所以能够解决掉之前没办法解决的矛盾,其实村子里的事情都是一些小事情,但只有解决了这些小事情,才能营造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氛围,才能更好的凝聚人心脱贫致富。”张运喜说。

编辑: 徐鹏

【五大发展美好安徽闯新路】马鞍山:打造绿水青山里的金山银山

  央广网马鞍山9月7日消息(记者 张宣剑) 座落在秀美的灵墟山脚下的灵墟村原本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在这里村民守着“绿水青山”找不到“金山银山”,许多人外出务工,造成全村30%的耕地撂荒,集体经济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