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安徽宣城:多元化路径拓宽农村改革新空间

2018-09-12 10:0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宣城912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 通讯员 甘德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改革手段,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宣城市宣州区的204个村(社区)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加快“三变”改革, 形成城中村、城郊村、农业村、贫困村四种改革模式。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区域清产核资工作均已完成,量化资产总额20.22亿元,其中146个村(社区)已完成股改工作,占比达72%。在137个村(社区)开展“三变”改革,实施产业项目76个,可实现保底收益2042.9万元。

  “城中村”模式:看“安徽股改第一村”的美丽嬗变

  位于宣城市区西北方向的花园村,是因城市化需要而变成的典型“城中村”。记者了解到,在短短五年时光,一个仅有1100余人的小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的10.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903.9万元,增长近90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3年的 5245元增加到19459元,增长近3.7倍。穷则思变,近年来,花园村坚持不懈抓“股改”促“三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股改、发展助推三变、活权释放活力”的改革蝶变之路。这个村在全省率先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率先实行村集体资产自主经营、率先拿到合作社工商营业执照,因而被誉为“安徽股改第一村”。

  时间回到2013523日,花园村召开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5个月后,注册了“花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领取合作社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紧接着,花园村人紧锣密鼓又筹办了7个月,“安徽花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采取“一企一策”模式,全省蹚出了率先开展自主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善引“活水”,招徕公司加盟。争取市政府划拨土地11亩,自筹资金4000万元,建成总面积20861平方米的村为民服务中心暨经济发展用房项目,与广东深圳维也纳集团合作,采取公司加盟管理方式,开办维也纳国际酒店花园店(商务宾馆),现已成为安徽旗舰店。自2015年国庆节当天开业以来,平均入住率达98%以上,实现营收3109万元。通过先众筹后与合伙人合作方式,与宣城市众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经营众轩花园酒店,兴办大型餐饮服务业,建成了营业面积5600平方米、可容纳100余桌的金色宴会大厅。自2016818日开业以来,实现营收2273万元。脑筋活,路子多。花园村一班人采取委托管理的方法,将3170平方米的村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项目打造成幸福老年公寓,成为安徽省首家村办老年公寓和全省首批养老服务质量达标企业,现入居老人131位。自2014年“双11”正式投用以来,实现营收近850万元。2018521日,宣城市花园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开富介绍,这个项目主要以向食堂、饭店等提供一站式的采购配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便捷服务,系统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共有10余家单位与该配送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500万元。

  “城郊村”模式:巷口桥村群众分红得实惠

  “这是第二次拿到分红,有4000多块钱,股改让老百姓得实惠,打心底高兴!”今年69岁的张兆森是巷口桥村村民,谈起今年上半年的分后经历时,老张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

  巷口桥村位于宣城市城区北郊3公里,紧邻宣城高新区。在2006年之前,巷口桥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子,根本谈不上集体经济。也就在这一年,高新区部分重点企业选址在巷口桥村,全村土地陆陆续续被征收,到2015年底,全村8500多亩土地被征收了6848.3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巷口桥村将发展和开发区联系在一起。在征迁的过程中,巷口桥村村集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获得了相应补偿,依托开发区平台和周边企业资源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巷口桥村于2015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成立宣城市巷口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当时量化村集体总资产2700万元,设置集体股、人口股和贡献股,村集体股占24.5%,人口股占42%,贡献股占33.5%。该村采取“厂房出租+服务创收”模式,用足区位优势,盘活每笔资源。依托宣城高新区平台和周边企业资源,利用征地补偿款建设标准化厂房,2014年签订一份期限为10年、价格随市场行情浮动的厂房租赁合同,年租赁收入超过132万元。成立巷口桥物业服务站,提供物业保障服务,年收入30余万元。对老旧村部的管理用房和村内已停用的宣南铜高速工程项目部办公用房改造装修对外出租,年租赁收入近13万元。

  “既然发展了,就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带来发展成果,这样他们就更有积极性,更愿意支持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巷口桥村党支部书记祖朝娟说。2017年该村收入290万元,率先在全市进行股改分红,金额达80万元;村集体在新农合代缴、重大疾病补助、意外伤害补助、学业奖励等10项惠民政策支出48万元。今年根据上年盈利情况,巷口桥村提高分红总额至100万元。今年4月,该村进行第二次分红,分红总额提升到100万元,最高一户分红达4895元。

  “农业村”模式:棋盘村“公司+农户+基地”闯出新天地

  “改革的快捷键一旦按下,发展的加速度就不会停止。”正在村里忙碌的棋盘村党委书记黄朝斌对记者说,为民服务办实事乃民心所向,壮大村集体经济才是发展关键。黄朝斌说,棋盘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始于20163月国家实施的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颇具市场眼光和前瞻意识的棋盘支村两委一班人不仅抢抓了这一重要契机,而且还于当年5月注册成立了安徽棋盘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20166月,实施了占地40亩的火龙果连栋大棚项目和占地320亩的采摘园项目。目前,红心火龙果、猕猴桃、苹果梨、无花果、樱桃、桑葚、葡萄、草莓等各类时令瓜果已开始挂果收益,明年将进入丰产期。在此基础上,还以安徽棋盘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名义向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流转了近万亩优质农田,发展虾稻轮作产业,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和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积极探索新路。

  以棋盘塔公司名义流转的近万亩良田除3000亩再次流转给部分种田大户外,还有3000多亩作为虾稻轮作和龙虾繁育基地,3000亩作为优质稻种植基地。据了解,经过实践摸索和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合作,他们掌握了一整套虾稻轮作种养技术,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售价高,直销沪苏浙市场后即成为“香饽饽”。眼下,龙虾通货均价25/市斤,两虾40/市斤,且呈现供不应求态势。据初步统计,今年仅龙虾一项价值就达400500万元,预计明年将突破1000万元。此外,虾稻米由于生产过程中不用农药杀虫,生态环保和绿色无公害,投放市场后备受消费者青睐,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0178月棋盘村所在的乡镇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该村也首笔获得了3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加上宣城朝农连锁有限公司和安徽朝农高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相继增资扩股,目前安徽棋盘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增加到1250万元,具备蓄势待发的有利条件,并随后踏上了跨越发展的奋斗征程。

  “贫困村”模式:“三无”空壳村顺利踏上出列路

  山河村位于水阳江畔,属于专业渔民村,下辖4个村民组,共127328人,村民收入主要以天然捕捞和水产养殖为主,还有少量劳务收入。提起这个村,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无土地、无水面、无山林,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财政奖补资金,村级组织运作单依靠财政转移支付,被列为宣城市贫困村之一。

  针对“三无”空壳村实际,山河村更新传统观念,创新改革理念,依托“借鸡生蛋”这一模式,整合资金,调配资源,融合发展,产业脱贫,探索“无中生有”的“三变”改革之路。做活水产文章。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河村承包乡属“五一场”水面,申报山河村生态青虾养殖基地扶贫项目,打造生态青虾养殖精品示范区,把“荒水塘”变成“聚宝盆”。2015年,该项目获批开建,分两期完成总投资101万元的188亩生态青虾池改造升级。改造后,山河村通过公开挂网拍卖方式,与宣城市阳江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按照投入主体投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山河村每年获保底分红10万元。巧借闲置场地。山河村利用当地政府办公楼、敬老院楼顶空间,2017年建成60KW光伏发电站项目,年发电净收益7万元。新建300KW光伏发电项目,分三期实施,现已建成100KW项目,年收益10万元,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收入约30万元。积极土地流转。结合农业部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结合农业产业化项目,计划流转土地500余亩建设生态青虾标准化养殖池,目前已建成312.69亩养殖池,年净收益9万元;待500亩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规模化养殖,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年净收益约18万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75月,山河村整合扶贫项目资金,采取“公司+农户”运营模式,组建了宣城市渔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由公司为村民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以“跟进式服务”助力“三变”改革。

  近日,山河村召开资产收益扶贫暨股改分红大会,共惠及124户、328人,分红总额17.2万元,户均分红1373.89元,成为今年宣城市第一个实施资产收益分红的贫困村。山河村在“三变”改革之路上越走越自信,村民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编辑: 鲍玉婵

宣城:多元化路径拓宽农村改革新空间

宣城市宣州区的204个村(社区)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加快“三变”改革, 形成城中村、城郊村、农业村、贫困村四种改革模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