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内外兼修”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2018-08-21 09:23:00来源:池州日报
  时值八月,两百余亩紫薇花迎着夏日竞相怒放,火红的花海,再配上峰峦叠翠,林木幽深,显得相得益彰。走进青阳杜村乡红光村,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3D立体画文化墙映入眼帘,潺潺河水穿村而过,鸭子在河中欢快嬉戏,白墙黑瓦的农家掩映在绿树丛中,“铛、铛、铛.......”延寿古寺悠扬的钟声敲响,缓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突然,欢快动感的流行舞曲声从文化广场响起,大姑娘、俏媳妇、大婶大妈们纷纷赶来,翩然起舞,歌声从村头传到村尾。
  美丽乡村,何以美丽?记者探访池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穿梭于农村、农户和现代农业基地,看到的是田园牧歌,听到的是袅袅乡音,品到的是浓浓乡愁。在池州市,美丽乡村的建设早已不囿于山水美、农家富,更美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找到了心灵的故乡。
  绿水青山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如今来到池州市的大小村庄,你一定会看到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村子里的柴堆、粪堆、垃圾堆、杂物堆消失了;违章建筑被拆除了,村道变平坦了、变宽了、变靓了;村民组都有了统一配发的垃圾桶……
  今年初,池州市出台《2018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意见》,将今年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作细化为10项具体任务,省、市财政共安排10356万元,按照既定目标任务,保持有效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正在建设待省级验收的省级中心村共111个。截至今年6月底,2017年度43个省级中心村完成建设任务98%;2018年度68个省级中心村完成建设任务55%,均超时序进度。此外,16个正在开展整治建设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全部完成时序进度,即将接受省级验收。
  美丽乡村要时时美,处处美,这就离不开农村环境整治。为此,今年以来,池州市加强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两治理一加强”工作,深入开展中心村“三清”“四改”“六治”工作;持续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充分发挥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作用,努力实现农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全面实施村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渠疏浚清淤、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公共服务配套化等工程,逐步完善池州市农村基础设施。
  只有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管护机制,乡村的美丽才会长存。为此,池州市提出推动“三大革命”,通过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厕所改造这三方面的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东至县、石台县城乡环卫一体化PPP模式已正式运行。全市2018年要完成215个中心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开工109个,竣工63个。农村改厕开工率84%,竣工率34%。
  焕然一新的农村面貌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成为现实。
  沃土生“金”夯实“美丽乡村”根基
  如果说乡村美了,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农民富了,才是“美丽乡村”的根基。正是基于这个高标准的要求,今年以来,池州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全市已建中心村中约有20%实现依“景”转型、借“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现在提起贵池区乡村,首先进入人们脑海中的画面是大片流转的土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以来,贵池区大力实施农田整理、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以土地流转为链接,有序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以“招、培、带、帮”等为抓手,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村民们就会说:“我们村的茶叶品质好,每年茶叶刚上市就被一抢而空,可别小看这个茶产业,全村1600多人,90%的收入都来源于它。”
  无独有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东至县狠抓兴业富民工程,形成了食用菌、瓜萎、烟叶、菊花、中药材等规模化特色种植基地。东至县东流镇张岗村引进东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泉镇下畈村引进安徽荃银高科有限公司、泥溪镇元潘中心村引进池州市神洲农业生态公司发展特色产业,成功走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既有“面子”更有“底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青阳县加大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业等招商工作,吸引社会资本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层次,突出“两线一圈”主线,围绕4条美丽乡村走廊,以庙前、朱备、陵阳、杨田、杜村等旅游乡镇为重点,依托田园综合体,认真抓好项目整体推进和环境整体塑造,进一步策划、整合乡村各类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特色文旅项目,着力打造特色小镇小村、旅游名镇名村,推动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石台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在村庄规划、特色产业和乡风文明上下功夫,按照一村一规划的要求,秀出“千村百景”,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九华山风景区不但掘金大健康产业,在九华山下打造“中国第一瑜伽村”,还鼓励当地农民自主投入大力推进户外、村内、田间公益事业建设、强化民主决策和农民群众自主管理、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起,不仅美化了乡村,让村民生活环境更优美,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精神文明点亮“美丽乡村”之灯
  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丽。除了要有整洁的村容,先进的农业技术,更要让浓厚的文明礼仪构筑起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加快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民现代化,农民精神的城镇现代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文化活动首先要有阵地。随着“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开展,池州市启动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惠民工程,整合提升各中心村已建、在建、新建的文化设施,并建成“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综合文化阵地(包括室外文体广场,礼堂、道德讲堂,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与科技培训室,村史村情展示墙、乡风民俗墙、崇贤尚德墙和美好家园展示墙)。如今,池州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点亮乡土文化之灯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树立典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精神力量。今年以来,池州市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婆婆、助人模范等评选,加大先进典型和地方乡贤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美丽庭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池州市启动了争创美丽庭院活动。57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屋内厅室整洁,庭院内外干净,家庭和睦邻里好,在当地农村都起到了表率作用,成为广大家庭参与环境建设的“活课堂”。而“好婆婆、好媳妇”、助人模范的评选与宣传,也加强了当地村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促进了家庭和谐。穿行在池州市农村,一面面五颜六色的文化墙,一个个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勤于奉献的“道德模范故事”奏响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强音。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路畅、城美、人旺、业兴”的美丽池州已然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编辑: 赵家慧

“内外兼修”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今年初,池州市出台《2018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意见》,将今年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作细化为10项具体任务,省、市财政共安排10356万元,按照既定目标任务,保持有效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