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赞!这些挥汗如雨的“蒸”汉子

2018-08-16 10:03: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个夏天连续几十天的高温,让不少市民大呼“半条命是空调给的”。此时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要么常年工作在高温岗位,要么整天头顶着烈日,挥洒着汗水,坚守在工作岗位第一线……车间里,汗流浃背坚持生产;大桥上,头顶烈日奋战在重点工程建设现场;铁道旁,冒着酷暑坚持巡查。这个夏天,这些挥汗如雨的身影成了城市中一道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汗水自每一张坚毅的面庞滴落,被晒得黝黑的皮肤是他们最耀眼的勋章。正是他们高温下的“蒸”功夫,塑造出了质朴而又伟大的劳动者形象。
  
毛胜利在焙面上晒纸。
  毛胜利:汗流浃背晒纸工
  有人形容宣纸生产是一个“水深火热”的过程,水深是指捞纸的工序,而火热则是指晒纸的流程。“晒纸”是宣纸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晒纸工将捞制成的“纸帖”经过盘帖烘干,浇湿,第二天逐张揭下,并在特制烘干焙面上将宣纸晒干。
  8月1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了位于泾县的宣纸文化园,走进晒纸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大国工匠毛胜利穿着汗衫和短裤在火热的晒纸焙面前忙碌着。
  这种大片的晒纸焙面由石灰混着墨汁制作而成,再用铜镜将其打磨光滑,通过在中空的焙面里烧柴,将焙面加热到65摄氏度左右。
  只见毛胜利从纸帖的点角处,轻巧地牵起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贴在焙面上,然后迅速拿起毛刷,将焙面上的宣纸刷平。湿润柔软的宣纸在焙面上平平整整,没有一个气泡,不出一条褶皱,不留一道刷痕,更没有一点撕裂。经过盘帖的高温烧烤,一张张晒好的宣纸收下来整齐地放在一起,一滴滴汗水顺着毛胜利的下巴滴下,毛胜利的汗衫早已湿透。
  作为厂里晒纸车间的顶梁柱,“三丈三”巨宣、千喜宣、建国60周年纪念宣、香港回归纪念宣、澳门回归纪念宣、建党90周年纪念宣以及名家订制的特种宣都少不了他的汗水。尤其是晒制“三丈三”巨宣时,毛胜利更是担当了“头刷”的定位重任。
  “晒纸工序一共有七个步骤,其中技术难度最高也最苦的主要就是牵纸、晒纸和收纸三个步骤。一般来说需要三五年时间才能掌握好其中的技巧和力道,一不小心就会损坏纸张。”毛胜利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抹了一把脸上滴落的汗珠,笑着告诉记者,牵纸是将湿润的宣纸进行分离的过程,力道重了会抓破纸,力道轻了干脆牵不下来。这也是整个晒纸的过程中最容易导致纸张损坏的流程。晒纸则是将宣纸贴在焙面上,再用刷子将纸刷得平整,每一刷使用的力度都不一样,有的地方要重,有的地方要轻。刷痕太重纸张不合格,刷轻了,又会起皱报废,这也是最考验晒纸工经验的地方。收纸则是将已经烘干的宣纸从焙面上小心的取下。
  “宣纸晒制的过程中,对温度非常敏感,所以车间也无法安装空调,而且牵纸、贴纸和收纸这三个流程都是在火热的焙面边完成,就是冬天,我们也只穿着短袖短裤工作,夏天晒纸车间的工作温度基本都在40度以上,干一会儿身上就会被汗打湿。”
  “宣纸是中国造纸技术的明珠,古法宣纸制作有108道工序,80%以上都是纯手工。能够参与到宣纸制作的环节,让我非常的自豪。”毛胜利笑着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无数绘画杰作、书法墨宝、传世典籍、名碑拓片,都是以宣纸为载体才得以流传万载。也成为造纸工匠世代传递的荣耀。“无论是水深还是火热,我们都会坚持下去,造出最好的宣纸,传承华夏的文明。”
胡军手持电焊工作。
  胡军:双层“煎烤”电焊工
  “吱吱……”伴随着四溅的火花,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宣州工业园区)里的博瑞特生产车间里,胡军正拿着电焊钳焊接锅炉,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滚落。他保持着这样的姿势,直到手中的这根焊条焊完,才伸手抬起护目镜,擦了擦眼睛边的汗珠。
  在企业的众多工种里,夏天最受煎熬的应该就算是电焊工了,不但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头上还要带着防护面具。胡军告诉记者,一年四季里,他们基本都是穿着长袖长裤的焊工服和专用劳保鞋。“因为焊接时火星四溅,只要有一点防护不到位,焊渣飞溅到皮肤上去就是一个大水泡,为了保证焊接的质量,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我们还是容易被烫伤,我身上全都是大大小小的伤疤。”
  高温还给电焊工们带来了“职业病”。一双包裹严实的劳保鞋穿在脚上,夏天喝水多出汗多,在不透气的劳保鞋里,细菌繁殖得快,所以电焊师傅普遍都有脚臭、脚气的现象。相比脚臭,他们最苦恼的还是脚上的脚气,晚上回家脱下劳保鞋非常痒,稍微用手一抓,就大面积脱皮,想根除还特别不容易。除了备上两双劳保鞋轮流着穿,他们“下班后把消炎药药粉洒在鞋里,这样上班再穿会好受一些。”
  由于焊接工艺要求不同,很多焊接的部件,需要加热到150℃高温才符合焊接要求,一连串火花在不停跳跃,“吱吱”的电焊声在高温下分外刺耳。“你知道吗,电焊时火花四溅,焊条在焊接时熔池的温度可以达到1700度以上,加上高温天气,这真是双层‘煎烤’。”胡军笑着说,从18岁开始学电焊,到现在已经有20年了,自己已记不清多少次战高温。多年来兢兢业业的辛苦劳作,也让他获得了安徽五一劳动奖章、宣城工匠等荣誉。
  这样的工作,需要持续到下午五点半。胡军身上的工作服湿透了又干,干了又湿透,轮番好几回。结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后,胡军关好焊机和气瓶,收拾好工具和现场,洗把脸,换好衣服,准备去食堂吃饭。趁着收拾现场间隙,记者问胡军这一上午的感觉如何。胡军笑着说“今天上午差不多有六七分熟,虽然天气热,但是我们作为特种行业还是得保质保量的把工作做好。”
  
薛青龙正在桥面工作。
  薛青龙:身浴热浪筑桥人
  “进工地得戴上安全帽。”8月4日9时许,记者在市区水阳江大道闭合段北段工程项目部现场施工负责人王景召的提醒和带领下,踏上了水阳江大道闭合段北段工程的大桥。
  虽然前一天刚刚受到台风的影响下过大雨,但是雨过天晴后,炎热的太阳仍然炙烤着大地。桥面上30余名工人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全副武装奋战在大桥建设一线。一根根碗口粗的斜拉索被晒得发烫,气割枪冒出的火花不时喷射四溅,骄阳如毒针般刺在工人们脸上,汗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
  为什么很多工人都穿着长袖的工作服?“过会儿你就能感觉到了。”王景召和记者解释道,虽然桥面上有风,但是在太阳的暴晒下,地表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如果连续暴露在桥面上工作几个小时,人会受不了的。
  今年40岁的薛青龙是山东聊城人,从事桥梁修筑工作已经有20年了。去年4月份就来到这里的工地施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头戴黄色安全帽,穿着长袖衬衫和长裤,戴着手套,坐在一台机器前,将钢绞线一根根地放进机器里,进行钢绞线和套筒的挤压安装。薛青龙身上的衬衫已经湿透。
  “这些钢绞线下一步就要进行分段接长,这也是保障桥梁结构强度的重要工作。”薛青龙告诉记者,除了钢绞线套筒的挤压工作以外,他还从事混凝土浇筑前的模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后的模板拆除工作。“在浇筑混凝土前我们得先安装模板,整个节段混凝土模板需要在两天内安装完毕。在浇筑的过程中,哪怕温度再高,我们也得在一旁实时的检查模板变形情况,防止出现变形,影响混凝土浇筑后的质量。”
  “桥面被太阳晒得发烫,所以必须要穿厚一点的衣服。短裤和短袖一方面防护不够,另一方面也会让人晒得受不了。”薛青龙说着放下手中的钢绞线,拿出放在一旁的塑料水杯,一口气喝了半杯水。“一天五六杯水,现在中午和晚上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冲个凉水澡,再吃上半个西瓜来解暑。下午上班前,还会喝点绿豆汤防暑降温。”
  “其实这些在地面工作的工人,比在半空中作业的工人们还是要好一些。”王景召介绍,在大桥建设安装新斜拉索等项目的施工中,都必须有工人上到离桥面几十米高的塔顶操作。他们在高空忍受太阳暴晒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在近百米的高空作业,吊篮里只能站两个人,为保证安全,身上要系着安全带,吊篮挂着保险,在里面不能随意动,每根拉索的传递都要小心翼翼,无论太阳暴晒多久,都要咬牙忍着。
  脚下是滚滚江水,头顶是炎炎烈日,身边是发烫的护栏,为了水阳江大道能够尽早通车,这帮皮肤黝黑的建设者们,在热浪里默默地坚守,越是高温酷暑,越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朱继雷正在巡线。谢强摄
  朱继雷:头顶烈日巡线警
  位于敬亭山后山的巷口桥火车站是皖赣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自从最后一班客运列车取消停靠后,车站早已经没有了熙熙攘攘的旅客。
  8月6日早上6点钟,巷口桥火车站警务室里的闹钟响了起来,驻站民警朱继雷连忙起床,刷牙洗脸之后,匆匆地喝了几口稀饭,穿上警服,带上水壶和笔记本,就骑着电动车上了线路。提前一个半小时开始工作,朱继雷就是想赶在太阳“发威”之前,先对线路上来个全盘的检查。10公里的铁路线说起来并不长,但是一个来回就有20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的几个无人值守的道口,也即将迎来通行人数的最高峰,这几个道口也是老朱最牵挂的“心病”。早晨8点多钟,道口的行人基本没有了,朱继雷也巡查完道口回到了车站警务室的办公室里,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自己今天的巡查情况。
  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巷口桥警务室的时候,朱继雷刚刚把水杯灌满水,准备继续到线路上看看。“现在巷口桥站正在建设货场,线路两侧也正在建设护栏,我还是再转转比较放心。”记者跟随他穿行在铁路线上,沿线两旁的灌木丛不时有几根树枝蔓延到铁路边的小道上,灼热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三伏天里巡线考验的不仅仅是脚力,更是毅力。
  还没有走出巷口桥站的范围,朱继雷的警服上已经被汗水湿了一半。“巡线一方面要注意线路上是否有行人,还得注意沿线铁路设备是否完好,铁路边是否有容易入侵线路的堆积物等等。”朱继雷一边注意着线路的情况,一边和记者攀谈开来。
  他所在的警务区,管辖10公里的铁路线,每天有33趟客车、67趟货车,一共涉及2个乡镇办事处,5个行政村,24个村民组,常住人口1.4万人,大型牲畜主要是耕牛,目前一共有3户5头……这些数字早已刻在他的心里。“我就是铁路沿线的村里人,铁路沿线的村民们也把我当自己人。”朱继雷是村民们口中的“老朱”,村里的孩子也跟着叫。
  走到花黄附近的道口,朱继雷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杯喝了几大口水,道口附近的村民看到了热情地招呼朱继雷。“老朱你的衣服都能滴水了,赶紧进来坐坐歇会再走。”和村民道了谢,朱继雷继续走上了线路。这时室外的气温已经达到近40度,炎热的空气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尽管带着警帽,但脸上被毒晒的痕迹仍十分清晰,朱继雷的双眼热得通红,浅蓝色警服上白色的汗斑留下的线条层层地绽放开来。
  在返回的路上,朱继雷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驻站民警,“战高温保平安”就是他们夏季工作的信念,短短的六个字,所付出的是民警难以想象的艰辛。也正是因为这些线路民警辛苦的付出,才保证了一列列呼啸而过列车的安全。
编辑: 赵家慧

赞!这些挥汗如雨的“蒸”汉子

一个夏天连续几十天的高温,让不少市民大呼“半条命是空调给的”。此时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要么常年工作在高温岗位,要么整天头顶着烈日,挥洒着汗水,坚守在工作岗位第一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