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浙江“草根道德奖”凸显民间道德自觉
2012-05-17 20:03   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页 关闭
    

  新华网杭州5月16日电(记者张道生、余靖静)在社会公德集体困惑,道德失范事件频发的今天,记者在浙江省德清县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普通百姓自掏腰包设立“草根道德奖”,奖励践行道德、崇尚新风的普通人。如今,“草根道德奖”已达30个,受奖者超过5000人。

  百姓设奖体现凡人义举

  德清县城郊太平村农民马福建是全县第一个民间设奖人。1997年,因为在村里耳闻目睹了许多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纠纷,马福建决定设立“孝敬父母奖”,拿出做生意挣的1万元钱作为奖励基金存在银行,用利息当奖金奖给村里孝敬父母的人。

  马福建说:“这个奖两年评一次,一次奖金也就500元。钱虽然不多,目的是通过奖励先进改变民风。”马福建设的奖得到村民们一致认可,每次发奖,村委会和村民代表都认真投票选举村里的“孝子孝女”,不仅得奖人高兴,不孝子女在舆论压力下也明显减少。

  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刘培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因赡养老人每年总有五六起纠纷,马福建设奖三四年后,敬老氛围越来越好,村里已无人可评,不得不将候选人范围拓展到全县。”

  马福建设奖的故事传开后,很快有不少人开始效仿。记者从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了解到,目前创设的“草根道德奖”已达30个,内容包括孝敬父母、环境保护、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外来人员风尚、残疾人励志等诸多方面。设奖人则有拉煤车的七旬老人、普通农民、家庭主妇、外来务工人员,多数并不富有。

  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理事长王彦方介绍说,民间设奖体现的是凡人义举,他们设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仅满足于以自己的善举去感化少部分人,也不是一味要求政府如何作为,而是通过设奖评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社会风气,激发出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

  “草根奖”放大主流价值观

  据德清民间设奖协会统计,目前德清“草根道德奖”受奖者已超过5000人。和许多政府设立的奖项相比,“草根奖”奖品甚至算得上寒碜,奖品大不过几百元钱,小至一篮当地土特产“酱羊肉”甚至铅笔。

  可在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这些“小奖励”给百姓带来的精神激励却不可小视。马福建说:“农村是人情社会,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我们给获奖者颁奖时,敲锣打鼓送奖上门,还请本地电视台和报纸来报道。乡里乡亲看在眼里,获奖的人往往觉得特别自豪,有面子。”

  得过“草根诚信奖”的民营企业家童连山说:“我拿过不少省市县级诚信方面的荣誉,但民间奖还是第一次,这个是老百姓给我的,乡亲们都在看着我,它会鼓励我一直讲诚信。”

  德清县委书记张晓强认为,蕴藏在老百姓内心的道德力量,通过这种自发的民间奖励和政府扶持引导,放大为强烈的主流社会心理,进而形成温和醇厚的民风,起到了激浊扬清的效果,很好地引领了整个社会的风尚。

  政府“推一步退一步” 群众成道德建设主体

  一些专家告诉记者,出现在德清的这场民间道德建设实验,给正在探索中的道德重建带来多方面积极启示。

  长期跟踪德清民间道德设奖的徐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郭以根说,目前在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甚至“上面急、下面怨”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群众没有掌握主动权,老百姓觉得“你做你的,跟我没关系”。群众不仅是道德建设的响应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行动者。德清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还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道德建设领域的“小岗村”。

  记者注意到,德清的“草根道德奖”完全源自百姓,政府部门隐身其后,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在宣传倡导和规范引导等方面,当地宣传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民间设奖活动更规范地开展,2006年,德清县委宣传部组织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尽管获奖人从推选到评定都由百姓自己完成,但是当某个“草根奖”进入评奖程序后,县文明办就会协调本地媒体进行适度宣传,举行颁奖仪式时,文明办还会出面酌情邀请县领导出席。

  德清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林华说,“草根道德奖”让人们看到了民间向善力量的强大。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后,百姓自发自觉追求良好社会风尚的愿望,昭示着开展道德建设的契机正在来临。

责编:徐芳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