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县南宅大队农民丰收不忘国家,积极交售余粮。(1974年12月)
北京农业机械厂生产了6万台双轮双铧犁,支援全国各地农业生产。(1956年)
一挂鞭炮,四张小桌,八九平方米,这就是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悄然开张的情景。闻讯赶来的顾客排大队,来采访的记者也排队。他们在这里品到的不仅是饭菜的香美,更有改革开放的喜讯。(1980年10月)
“北京现代”试生产的第一辆索纳塔轿车下线。(2002年11月18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饱经灾难的中国一穷二白,人民一贫如洗。解放前夕全国农业人口平均10人才有一头耕畜,农民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工业基础更为薄弱,国民经济里农业和手工业的比重高达90%,现代工业仅占10%。
经过三年努力,中国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起,国家开始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个个“五年计划”随之实施。
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以空前的热情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潮。工人加班加点,大搞增产节约;农民战天斗地,为国家多产粮、多交粮;市民排起长队,踊跃认购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6年,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7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无线电器材厂———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在北京开工生产;1958年9月,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在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诞生;1958年国庆节,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北京牌、井冈山牌小轿车和首都机械厂生产的首都牌公共汽车随着游行队伍开上长安街,引起了巨大轰动……
以国有企业为依托,过去连铁钉都叫“洋钉”的中国,迅速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神州大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红火开张,到合资后的北京汽车工业开出一辆辆与全球同步的切诺基、索纳塔、伊兰特;从钢铁、粮食、彩电产量等一项项指标纷纷跃居世界第一,到中国载人航天圆梦。欣欣向荣的背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
更为深刻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1978年为3624.1亿元,1986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1991年突破2万亿元,2002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这些数据折射出共和国55年的沧桑巨变,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给亿万人民带来尊严和实惠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