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最新消息 > 正文

探访神九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 揭秘少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2012-06-13 08:12   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
    

 

  2009年2月,王亚平在山东投入抗旱工作。

  刘洋的高中毕业合影照局部(二排中为刘洋)。

  刘洋、王亚平,成了“神舟九号”女航天员的候选人。

  谁说女子不如男。众人眼中,她们俨然已是女中豪杰、航天英雄,却颇有几分神秘。

  带着好奇,记者第一时间赴刘洋和王亚平的家乡,遍访亲友师长,还原她们鲜活而少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红妆”中尤显朴素

  1978年10月,刘洋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普通人家。

  刘洋在郑州第十一中学念高中的时候,给不少老师留下的印象之一,便是“家境普通”。

  “很多女孩子都爱打扮,穿得鲜艳一些,刘洋在这方面一直不大讲究。”她的体育老师马德顺告诉记者。高中毕业的合影照中,刘洋穿一身灰色翻领夹克,落落大方,在女同学们的“红妆”中尤显朴素。

  刘洋的父亲刘石林,是郑州某机械厂的工人,大半生踏踏实实地干活,与人打交道是个直肠子,据老家的长辈说,“人老实,不会来事”。

  刘洋似乎继承了父亲的性格,“内向、文静、中规中矩”,高中班主任武秋月如此评价。每位教过刘洋的老师,都有类似的印象她有异于同龄人的沉稳,不似某些女学生“疯疯癫癫”的。

  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

  刘洋曾在一篇自述中坦露:“妈妈总说我是一匹懒马,因为10月秋水美、秋草肥,出生之时又恰逢傍晚收工休息之际”。

  实际上,刘洋踏实而勤奋。

  武秋月以前有个习惯,下班总和爱人庞人龙说说学生的事,但却很少提起刘洋,因为“刘洋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庞人龙说。

  刘洋学习好,是所有老师眼中的“大学苗子”。初三时,刘洋曾获市级英语竞赛二等奖。她高中的学籍卡上,语数外成绩大多90分以上,其他功课大多是“优”。学籍卡背后,写着老师的评语:“学习努力,认真负责,被评为校级优秀干部。”

  当时学校有保送北工大的名额,武秋月考虑许久,推荐了班上一位“成绩优秀,但发挥不稳定”的学生。因为武秋月了解刘洋“靠谱”的优秀成绩,“刘洋肯定考得上”。

  当年,时任教导主任的陈静带刘洋去济南参加飞行员体检,刘洋估分非常高,可能是参加体检的“准飞行员”中的最高分。

  高考成绩,是成为飞行员的门槛之一。老师们的印象中,1997年高考,刘洋考了620多分,高分过线。

  有些偏瘦并非“弱不禁风”

  高中的时候,女孩子最怕的就是跑800米。

  不少女孩子怕累,想偷懒,但刘洋“有多大力,出多大力”。高一时候首次800米考试,刘洋跑了班级前几名。马德顺当时要上好多个班级的体育课,却也记住这么个“不显眼”的女孩子。“瘦高个”刘洋并不算“强壮”,有些偏瘦,但并非“弱不禁风”。

  刘洋是校学生会的组织委员。陈静告诉记者,刘洋成为学生干部,并非光看成绩,而主要是工作能力,有责任心和联络师生的热心。

  “刘洋听话,老师和家长讲啥,她就听啥。”陈静说。

  凭什么认为女的就不行

  1997年初,十一中开报告大会,某航空公司招飞行员。

  航空公司列出了飞行员优厚待遇,以及苛刻的条件,一旦入选,就能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还能去澳大利亚留学接受培训。

  马德顺告诉记者,他印象中至少从1988年开始,民航公司和部队每年都来十一中招收飞行员,最多一年招了5个,身体条件合格之外,一般要求高考成绩达到二本分数线。

  刘洋当时心动了,和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招飞人员附加了一个条件:“只收男生,不收女生。”顿时,一片哗然。

  刘洋在自述中,回忆了当时心中的“不屑”:“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认为女的就不行。”但不久后,刘洋和同学们得知了在十一中“招生预选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消息。

  刘洋的身高、视力都符合条件,武秋月第一时间帮她报了名。“大学你肯定考得上,当女飞行员却千载难逢。”武秋月的话,打消了刘洋父母的顾虑。后来,空军招飞人员来学校,“一眼就看中了刘洋”。陈静陪着刘洋母女,坐火车去济南参加最终体检,母女俩看着都挺高兴。政审、高考,也顺利过关。

  “人生路上这个小小的插曲,从此改变了我一生的方向。”刘洋这样写道,她接到了空军长春第一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新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的一分子。

  航校四年从未让父母探望

  初入航校时,刘洋并不适应。

  她坦言:“飞行员是一个精神、意志、脑力和体力并重的职业,高强度的队列和体能训练,对于在学校一直以学习成绩为骄傲的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磨砺,与同期入伍的体育生相比,我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初次离家的不适,生活方式的变化,让刘洋有些迷茫。但她很快调整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懂事。

  据《解放军报》报道,刘洋第一次跳伞之前,打电话回家“求安慰”,母亲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跳伞吗,没问题,安全得很。何况有教员在,我们很放心。”

  刘洋当时还有点委屈。晚上再打电话,才发现爸妈一天都没上班,在家等着刘洋“平安落地”的消息。

  航校四年,独生女刘洋,从未让父母来探望。

  飞行是勇敢者的职业

  在刘洋看来,飞行是勇敢者的职业,需要飞行员胆大心细,果断勇敢。

  2003年9月10日,刘洋参加飞行训练。她“收起落架”的口令刚落,忽听“砰”一声巨响,飞机剧烈抖动一下,一股烧焦的味道充满整个座舱。

  刘洋迅速判断鸟撞飞机了。

  年轻飞行员刘洋很镇静,她严格保持飞行状态,迅速将情况报告塔台,听指挥员命令,争取尽快着陆。虽然刘洋难免紧张“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却显得那么漫长”,但飞机最后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经过检查,飞机收起起落架时遇到了一群鸽子,右发动机涡轮叶片被打折两根,进气道已经被四只鸽子堵塞四分之三,左发动机的起落架舱被撞出一个大坑……

  数年部队生活改变了她

  部队磨砺了刘洋。2003年,郑州十一中50年校庆,邀请刘洋返校,“激励一下师弟师妹”。

  刘洋去看望了班主任武秋月,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话题离不开部队生活部队管得严,训练苦,但她都坚持下来了。她给班主任带去的礼物,是专供飞行员的巧克力。

  那一次,刘洋给武老师留下的印象,是“开朗、健谈”。和高中时期那个文静内向的女孩子大不相同,数年的部队生活,改变了刘洋。

  但刘洋依旧朴素,“荣归故里”,但身穿普普通通的便装,丝毫不张扬。

  武秋月2009年因为脑出血,记忆力大不如前。在生病之前,武秋月时不时会和爱人说起“爱徒”刘洋,“刘洋结婚了”,武秋月提起时一脸喜气。

  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飞行员

  2007年,刘洋奉命前往甘肃,执行人工增雨任务。

  “绝不放过一个可飞天气,尽我们最大能力解决旱情。”一次执行任务时,只见云层越来越暗,雨点越下越大,机窗上的雨帘完全阻隔了对外的视线,雨打在机身上的声音完全淹没了发动机轰鸣。刘洋和机组人员都绷紧神经,丝毫不敢懈怠。

  任务完成大半,刘洋接到地面指挥焦急的命令“立即返航”。据规定时间只剩不到半小时了,而刘洋却在距离机场的最远点。

  小心、谨慎,加足马力返航,刘洋和机组人员以过硬的技术和胆识,在厚厚云层完全遮盖的机场降落成功。

  未等刘洋出舱,昏天暗地,狂风猛起,机场即刻关闭。“好险。差一点回不来了。”刘洋在自述中回忆当时心境。

  挑战不断,但刘洋“深深地热爱我所从事的飞行事业”。甚至,常常被轰鸣的发动机震撼到热泪盈眶。

  这位“不显眼的小姑娘”,已然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飞行员。

  樱桃成熟季节访张格庄

  夏初六月,烟台已经有些炎热,中午30多摄氏度的气温让人汗流浃背。然而,对烟台福山区的张格庄镇来说,热度更高的却是一则新闻:“中国首批女航天员,可能就出自咱们家乡!”

  从烟台福山区往南,一条来回双车道的柏油路伸向远方。这里的山并不高,马路边、山坡上,随处可见的是樱桃树。一枝枝向外伸出的枝丫上郁郁葱葱,一颗颗红红黄黄的樱桃就挂在枝头。“你赶上了好时候,现在正好是烟台樱桃成熟的季节。一年就等这一回啊!”司机王师傅说。

  驱车半小时,迎面一块标牌上赫然写着:“中国大樱桃第一镇:张格庄镇”。到了镇上,路边一个个露天批发市场里,处处是忙碌景象。在简易的塑料棚里,农民正在销售刚刚摘下来的樱桃。前来运货的农用三轮车、微型面包车横七竖八停在市场里,忙不迭地装箱上货。

  再往前一段路,就是张格庄镇下面的张格庄。这里基本都是一层的砖瓦房,一栋栋挨在一起。记者一路询问“飞行员”王亚平的家,终于在一排砖瓦房中间,找到了她家。这是一座老旧的院落,院门灰瓦盖顶,墙上斑斑驳驳,大门紧闭。门上贴着过年时喜庆的对联:平安好运来,新春全家福。院内摆放着三轮车和农具,屋外墙角堆放着成捆的柴火。当时正是下午3点,反复叫门却无人回答。到左邻右舍一问,村民说:他们去市场卖樱桃了。

  这座屋子和周边房屋相比,并无任何特别,甚至条件比邻居还差一些。后来,记者又第二次来到老宅,等待许久,到天快黑的时候,两位老人才回来。可二老看到记者,却马上回避。记者沿途问路时,村民好心提醒过:“他们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

  这航天员从小吃樱桃

  村民们告诉记者,王亚平父母家和别人一样,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种樱桃。大量的樱桃在6月初集中成熟,这时候正是村民们最忙碌的时候。记者询问王亚平家有多少樱桃地,几位村民都说不清楚。望着山坡上大片的樱桃树,有一点可以肯定,王亚平从小就是在这片樱桃树下长大的。每到樱桃树开花,漫山遍野的花海,就是张格庄最漂亮的季节。每到樱桃树挂果,则是孩子们大饱口福、开心快乐的时光。有趣的是,在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选拔的15名女性预备航天员中,竟然有4位来自烟台。

  在市场卖樱桃的村民王老伯说:“要我说,这航天员就是从小吃樱桃吃出来的。咱烟台出产的樱桃、苹果,全国有名。多吃水果对身体好,这个准没错!”

  参加长跑项目直到高中

  在张格庄一处山坡上,坐落着张格庄中心完小。爬上五六十级台阶,来到坡顶的校园,只见教室是一层平房,一字排开。绿树掩映下,教室外有乒乓球台,还有两个篮球架摆在山坡外的草丛中,连水泥地都没有。与校园的朴素形成对比的,是教室入口处满墙的奖牌,足足挂了七八块。诸如“优秀实验学校”、“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等。不过,更令记者感慨的是,在学校大门口,一块露天的标牌上写着名人名言,第一条就是 “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虽然字迹已经退色,但读来却振聋发聩。

  王云然曾是张格庄完小的校长,记者辗转见到时,她和丈夫刚刚骑着电动三轮车摘樱桃回来。两人把满满一车樱桃摊在自家院内的塑料布上,然后把红得发紫的樱桃装进印制好的纸盒内。王云然告诉记者,当时她是王亚平隔壁班的班主任。由于两家还算近,所以王亚平入学前,她们就认识。

  “每次学校组织活动和比赛,都能看到王亚平。她从小就挺活泼,学习好,那时候老师们在课后也会谈论起她。”王云然说。2006年,王亚平回家乡摆喜宴,新郎是兄弟部队的飞行员。那一次,王云然也去了。经过那么多年,她坦言“王亚平变化不大”。

  据记者打听,当年教过王亚平的老师,大部分都搬到了福山区,难以寻找。但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张格庄完小老师王智兴的家。王智兴曾在张格庄小学做体育老师。他告诉记者:“这孩子身体素质好,有毅力,从小跑长跑。”据他介绍,王亚平多次参加学校、县区的运动会,都是参加长跑项目,直到高中。从小到大都是校队的。

  实际上,长跑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力和意志力的运动,很多学生一听说跑1000米就头大。学生们一般跑几百米就开始气喘吁吁、胸闷难受、两腿酸麻,情不自禁就想停下来,甚至坚持不到终点。王智兴说:“王亚平是个好苗子,她不知道累,而且不服输,能争第一绝不要第二。”由于一直参加长跑比赛,王亚平从小就懂得:只有坚持才能到终点,遇到困难只有不放弃才能成功。

  家庭条件一般全靠自己努力

  王亚平就读的中学是烟台第二十三中学,就在镇政府旁边。记者来到中学时,值班门卫感叹说:“哎呀,今年秋天就没有二十三中了。”原来,根据当地教育部门规划,张格庄镇包括烟台二十三中在内的6所中学,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将合并为崇文中学。现在的二十三中校址,将成为新的张格庄小学校址,镇里原有的多个小学将合并于此。

  几经寻找,记者打听到王亚平的初中班主任曹美娜。此时曹老师已经离开中学,在区政府部门任职。说起学生,曹美娜透着自豪:“我当时教语文,王亚平正好是我的语文课代表。那时候班里50多个学生,男生略多些。王亚平的语文成绩很好,而且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别的科目也都很好,很全面,每个学期都是班里前几名。难得的是,别看她是女孩儿,体育成绩也很好,每次开运动会,她都是运动员,跑长跑的。”

  曹美娜告诉记者:“之所以至今还记得王亚平,不仅是学习好、品德好,而且小姑娘长得挺好看,扎着长辫子,皮肤稍微有点黑,很讨老师们喜欢。”

  二十三中一位老师说得实在:“王亚平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她读书时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家庭条件也非常一般。这恰恰说明,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

  据记者了解,王亚平小时候想当医生、当律师,从没想过当飞行员。1997年8月,王亚平17岁那年,正当她还在为高考做复习准备时,突然听说学校来招女飞行员了。由于王亚平是校队的,体育成绩好,大家都鼓动她去试一试。王亚平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第一次体检,谁料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层层体检。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她顺利收到了长春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与蓝天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刻,乡亲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咱们乡里出了个飞行员!”

  1998年9月,王亚平第一次坐飞机上天。不过,第一次上天就要往下跳因为这是跳伞训练。在飞行学院,她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招飞中心原主任程学哲回忆说,王亚平“聪明,非常聪明,而且活泼,要强。王亚平在各种模拟考试中体现出特别的聪慧和灵气”。

  实际上,王亚平在成为第一批女航天员之前,作为女飞行员,多次参与各地的抗灾救灾任务,并且不止一次被媒体报道。2007年4月,王亚平在重庆执行人工降雨飞行,重庆媒体推出《美女飞行员“大闹天空”增雨》的报道。2009年2月11日,她在山东潍坊执行人工增雨任务,新华社播发了她坐在飞机驾驶舱内的图片新闻。因而,和其他几位神秘的航天员相比,王亚平是最早与读者见面的一位。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尤其对王亚平来说。特派记者 孔令君 孟群舒 (发自河南郑州、山东烟台)

责编:关宇玲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