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太阳的部落——石渠 > 正文

我的石渠情结
2012-07-03 17:36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2009年和2010年,因为四川甘孜州的石渠县被确定为中央台对口扶贫县,我有幸两次带队去石渠,踏上这个被称作是太阳部落的地方。

  太阳部落,顾名思义就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石渠县当之无愧。不怕人说孤陋寡闻,在这之前,石渠县为何地我全然不知。看了地图才知道石渠县是距甘孜州州府康定最远的一个县,县界即为四川省和青海省的省界,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在全国名列前茅,四川的石渠与西藏的那曲县、青海的玛多县并列为全国海拔最高的三个县,都属于藏区。

  平均海拔4500米!好高啊!我有点茫然,找不到感觉。好在我还有过一次海拔4000千米以上的经历,那是几年前,逢西藏记者站新址落成挂牌,有幸去了一趟羊卓雍湖,车过岗巴拉山口,海拔4750米,我还站在山顶,面对脚下的群山即兴高唱“我站在高山之巅---”。其实,我那是斗胆,因为我知道车一会儿就下山了,不会有大碍。可要连续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待上几天会是什么样子呢?我脑子“翻花了”,想像着石渠可能生态极其恶劣、穷山恶水、氧气稀薄、寸草不生、寂寥荒漠、不适宜生存,也想到可能会因缺氧而很悲惨。最后的结论是“去球的”,什么都不想了,反正得去。

  取道青海,走陆路,经玉树上石渠,这是第一次去石渠的行程路线。我和刘志利、扎西顿珠、苏强、凌晨、葛 等一行六人清晨驱车从西宁出发,翻山越岭,涉险滩、过疫区(当时青海部分地区正在爆发鼠疫,沿路设卡检查、消毒)、历时12小时终于来到了仰慕已久的三江源头,和着三江汇流的湍流声,揣着久未平息的心情,在黄昏中进入当日的终点——玉树。

  玉树,是石渠的必经之地,过了玉树就进入石渠的地界了。玉树,海拔3800米,高原城市,城市不大,车来人往一片繁忙,处处都是藏式建筑,讲究雕刻绘画,很是精巧,似乎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康巴藏文化的气息。我们下榻的玉树宾馆就是这样一个去处。可惜的是第二年的玉树大地震将它夷为平地,我们再去时,看到的仅是部分断壁残垣,被支架撑着已经作为地震博物馆展示了。

  县长武强、宣传部长泽花早已等候着我们。为了明天的行程,好让我们睡一个安稳觉,他们又是“红景天”又是氧气袋的,我客气着说“谢谢!”,脸上带着笑容,头却已成“闷罐”。说来也怪,可能是对石渠的海拔4500米精神准备的太充分了,海拔3800米 倒不被在意了,这一夜我睡得出奇的踏实。

  第二天,向着石渠出发了,车出了玉树城一直爬山,七转八回,越走越高,我一直暗暗的体味着爬高的感觉,好像有玉树垫底,心脏适应的起点也高了。当地司机开车如剑飞,一个小时的样子,走过的山都到了脚下,前方剑指安巴拉 山垭口,海拔4700米。这是去石渠的必经之地。突然车停下了,眼前出现了一幕,一票人马列队站在山口,石渠县四大班子的领导全部出动在山口迎接我们,清一色的藏袍、毡帽、马靴,看起来英俊、高大、神勇,俨然一排神鹰。这就是人称的康巴汉子。这装束仿佛是为高原、群山、草原搭配的,真乃“神搭”;回头看看我们,一个个小鸡子似的,我还缩在一件极不合身的公安人员的羽绒服里,实乃“百不搭”。

  康巴人以英俊著称,身材魁伟,体阔修长,面目秀气,轮廓清晰。头与躯干合于1;7的最美比例,健壮而又轻巧。也许是高原的环境和气候,把他们世世代代修剪得这般得体。第二年,《音乐之声》把“我要上学”公益助学行动带到了石渠,帮助温波乡中心小学建立一所图书馆,主持人张东、晓光、卓然、一同来到这里,走进藏乡,看到孩子们如“群鹿”般的身影,好不赞叹啊!一批批美丽健康的康巴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据当地人说,国外白人妇女看重康巴人,嫁给康巴汉子的故事并不个别。

  车过安巴拉山垭口,渐渐开阔平坦了,山铺展开来,现出草原辽阔的身影,这就是著名的扎西卡大草原。走在坑连坑、坎连坎的路上(第二年震后重建,这条特别的路被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了),车就像一个大簸箕,把我们这堆“土豆”,一直簸到头。可一路颠簸也挡不住满眼的美色。最令我惊奇的是草原的绿色,车从一片草滩掠过,我按捺不住了:“真漂亮!”县长说,这是“五彩滩”。五彩滩都是绿色,可看起来又不都是绿色,有深绿、浅绿、红绿、黄绿、粉绿、蓝绿、紫绿,它绝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绿色,他太多彩、太迷幻、直抓住你眼球的每一个细胞,透过中枢沁入心脾,人像是被滋养着。“阿弥陀佛——行我周天”,想起有人练“小周天”保健功,胡乱默念了一句,莫不真就是这种感觉?我相信这绿色是活的绿色、是神的绿色。

  接下来,我们踏着每一条天路,追逐着云彩;我们走进牦牛帐篷体会着藏族人的生活;我们走进包虫病患者的家中送去中央台人的情谊;我们为当地的广播人送去援助;我们为温波乡中心小学筹建一所爱心图书室。我们多次与当地领导一起座谈共谋扶贫之路。两年中,中央台为石渠捐款20万元,援助石渠广播局越野车一辆。我们发挥媒体的优势,用内参报道的形式反应石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务院重视下,解决了当地的生活杀手——包虫病的控制问题;石渠作为三江源的腹地,生态建设与三江源的保护息息相关,我们呼吁重视石渠的生态建设,再次得到国务院的重视。

  两次上石渠,我爱那里的云、那里的草、那里的朴实、纯净,我更爱和我同行的同事们,他们是:高原依旧挡不住沉稳的刘志利;带着微笑上高原的包云;上蹿下跳的扎西顿珠;表面糠内里强的凌晨;把“我爱我的音乐”带上高原的张东;在高原照旧主持的晓光;想起来就晕,忘了就不晕的卓然;不言不语的强人苏强;说上就上的葛修远(玉树地震期间专门跑了一趟石渠作报道);蹲着降低海拔的张涛;睡了三天的曾宪亮小弟。在石渠,他们每个人的都是中央台的爱心使者!

  (作者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慧)

责编:卢飞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