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百姓声音

大别山农民的心声:新农合让我的家没垮下

中广网 2012-05-2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新华网记者安徽六安走基层)大别山农民的心声:"‘新农合’让我的家没垮下"

  3月29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三合村草楼村民组村民刘恩荣(左一)和大儿子李学前(左二)向记者讲述家庭情况。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摄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卢尧 欧爱萍

  “多亏有‘新农合’,看病的医疗费报销了。我们老夫妻俩都患大病,要不然家早就被拖垮了,房子估计也卖了。”61岁的刘恩荣老人操着带有当地口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

  刘恩荣老人患严重肾病多年,每周透析两次,丈夫患肺癌,住在医院做保守治疗。3月末的一天,新华网记者来到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梅山镇三合村草楼村民组,走进这样一个在当地“有名”的“多难”家庭。

  1998年,刘恩荣患上肾炎。当时家里人没有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加上总怕花钱,病一直没有治好。直到2006年,病情恶化,需要透析。

  “当时县医院没有透析技术设备,只好到合肥武警总医院做透析,一次透析,加上促红素、降压药之类,费用都不低于600元。”刘恩荣说,“每星期要上医院透析两次,哪次不去都不行。快到去的时候,眼睛、腿肿得就不像样子了。”

  后来在合肥租个房子,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轮流陪护。“一年到头不是在出租屋就是在医院。住宿、吃饭、交通加上看病,一年下来要花不少钱。” 刘恩荣说,2010年,金寨县的医院有了这种技术和设备,她才回到家里治疗。

  “祸”不单行,刘恩荣的病刚刚稳定,2011年4月,老伴李世良患上了肺癌。“去年在上海住院5、6个月,花去10多万元,现在还住在合肥一家民营医院继续治疗,小儿子在那里陪护。”

  刘恩荣的大儿子李学前介绍,他们兄弟三人在附近镇上做生意,开始还能负担父母的医疗费用,后来越来越感到吃力。“如果没有‘新农合’提高报销比例和大病救助等一系列的政策,我们家恐怕有十个儿子也承担不了这笔费用!”

  李学前说,2011年,“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到75%,外地看病也可以报销。加上“大病救助”和“二次救助”这些补助,去年父母花的医药费,自己只掏了很少的一部分。

  金寨县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寨县“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每年都在提高:2006年报销比例只有50%,最高上限1万元;2007年和2008年提高到3万元;2009年又提高到4万元;2010年,比例和上限分别提高到60%和5万元;去年这一数字又变为75%和6万元。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金寨县还实施了大病救助‘一站式’服务。”这位负责人介绍,以前病人需要拿着单据等去民政局办理大病救助补贴,民政局将大病救助的款项转到新农合部门,病人再去领取,手续相当复杂,一年才能办理下来。“现在这项内容交给了‘新农合’部门托管,大大简化了程序。”

  刘恩荣去年领取了最高上限1万元的“大病救助”,还领取了5000元的“二次救助”,这些钱都是一次结清。“我现在每年医疗费用大概10万元,自己需要承担的部分大约是3万元左右。外地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医药费也在报销范围。”

  刘恩荣现在除了要做透析外,病情基本稳定。“如果没有‘新农合’,我恐怕早不在了。”

  好政策也让刘恩荣生活乐观起来。谈话过程中,她还不时说上几句家乡方言的俏皮话。“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家里还干点简单农活。”说着,她站起身来,拿起扫帚,继续打理着自家的小院。

责编:刘梦 来源:新华网

独家报道

自主创新"安徽现象"

记者风采>>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