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记者手记

汪神村的村医们:"为村民需要而坚守"

中广网 2012-05-2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新华网记者安徽六安走基层)汪神村的村医们:"为村民需要而坚守"

  3月28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汪神村卫生室室长陈大麟向记者展示他的多个行医资格证。这些资格证见证了这名村医走过的路。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摄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卢尧 欧爱萍

  在安徽省六安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操着浓重的当地口音,每天工作12小时;病人一个电话,就要骑上电动车走上几里山路上门看诊;没有编制,只有很低的工资。他们就是村医。

  经过一段公路,再经过一段土路的辗转,新华网记者近日来到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汪神村。在村卫生室里,记者结识了这个“中国最基层医疗单位”的几名“工作人员”。

  卫生室有4间房,面积大约几十平方米。药房、诊疗室、健康档案室一应俱全。有4位村医在这里工作,三个男医生,一个女医生,年龄最大的是室长陈大麟,65岁,最小的28岁。

  陈大麟医生正在给一位大妈量血压。据他介绍,从前年起,他们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体检,提供治疗和康复方案。“平时来量血压、测血糖什么的都不收费。”

3月28日,陈大麟在给病人量血压。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摄

  1980年,陈大麟成为汪神村的赤脚医生,后来“转正”为村医。记者留意到,卫生室内悬挂着“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等字样的锦旗、牌匾,桌上摆满各级卫生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

  “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记者问。

  “曾经很多次想过放弃。可是这个地方缺医生,需要我,所以我就留下来了。”陈大麟的回答很朴实。

  “每天工作多久?”

  “早上七点就来了,大概要到晚上七点吧。”陈大麟说,这是正常的工作时间,如果晚上有病人急病,一个电话,他们就会赶去病人家里医治。

  乡村医生待遇低,走村串户非常辛苦,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28岁的陈绪贵是个例外。她是四位村医中唯一的女医生,岗位是药剂师。

  “附近村民有头疼脑热的病症,都来我们这个卫生室看病。”陈绪贵说。忙的时候,打针、输液、拿药、出诊、看病……她都要做。

3月28日,村医陈绪贵在宣传栏前为村民详解健康知识。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摄

  除治病外,村医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为村民做健康保健和预防。卫生室开办了两个宣传栏。村医们要向村民普及防病保健知识,引导村民把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主动的“预防疾病”。

  看到记者采访,很多村民围拢过来。村民李大妈是位糖尿病患者,她在这家医院已建立了健康档案,“觉得血糖高了,或者头晕了,我都会来这里做个血糖测试,量个血压什么的,都是免费的。”李大妈说,闲下来时,她还经常来听听健康宣传,“听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前很多生活方式都是不健康的。”

  在记者采访期间,几次起来为诊室里的一个小女孩更换液体、量体温。对于村医们,小女孩的母亲非常感激:“他们技术好、态度也好,有时候走得急没带钱,他们也会先给看病。在这给孩子看病,我很放心。”

  “这个卫生室能赚钱吗?”记者问陈大麟。

  陈大麟笑着摇摇头。他说,村民到这里来都是先治病,然后再谈费用。条件好的就如数付清,一般的可能少给点,条件很差的,可能就不给了。

  “这些欠的钱,病人后来有的给补上了,有的就忘了。我们还是会照常给病人看病。”陈大麟告诉记者,从做村医开始,就没打算靠这个赚钱。“治病救人的事,没钱也要干下去。”

责编:刘梦 来源:新华网

独家报道

自主创新"安徽现象"

记者风采>>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