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港澳媒体内地行 > 正文

港澳媒体行走在山东
2012-06-29 16:21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央台记者 廖一)6月13日下午,经过1小时40分钟的高铁旅程,“港澳媒体山东行”采访团从北京抵达山东省会城市济南。进入宾馆客房,一卷仿古的《论语》就醒目地摆放在书桌上。书匣上写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山东人的好客早有耳闻,然而如何描述今天的山东人?山东人的特点又是什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记者站记者沈剑华对山东人的评价最让我佩服。他说:“山东人是什么样的人?中央电台老台长杨正泉曾用8个字形容山东人——‘礼尚往来,脚踏实地’。礼尚往来是形容山东人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懂礼并且讲礼数。脚踏实地,讲的是山东人踏踏实实,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

    寿光——北京人的菜篮子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对于很多生活在北京里的城市人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地名。然而,如果没有当地暖棚里生长的蔬菜,我想,在冬天你可能还在继续吃着大白菜和土豆了。

山东寿光县三元朱村现在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正值收割晒麦时期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数百个蔬菜大棚里郁郁葱葱,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果蔬硕果累累。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被称为“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自1978年当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经过数百次试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89年一举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当年大棚平均收入2.7万元,引发了我国蔬菜生产领域的“绿色革命”,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记者:首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在胡锦涛总书记来视察的时候,说了一些什么话呢?
  王乐义:总书记首先到我们蔬菜大棚里去,就问到我们的销售问题,蔬菜好卖吗,卖到哪里去。我说,一个是卖到中国市场,另一个是出口。胡总书记说一定要把蔬菜的质量搞好。我说蔬菜质量可以说非常好,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或优级蔬菜标准。总书记听了很高兴,问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多少钱?我说按照一亩算的话,最初,一年3万来块钱,4万来块钱,后来达到5、6万块钱。
  记者:大家想知道,这个技术对于其它的蔬菜种植技术来说,它独特的优势在哪呢?
  王乐义:优势就是让蔬菜在冬天也能生产,反季节生产,天越冷,我们生产的蔬菜越好卖。

王乐义开创北方蔬菜大棚新方法,寿光县产的蔬菜8成以上供应北京市场

    如今,寿光县三元朱村的全村年总产值有4970万元,人均收入26066元。每年在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蔬菜年交易量就达到60亿公斤,交易额100亿元,寿光县三元朱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在采访途中,记者向华夏之声总监韩长江了解为什么把山东作为此次“港澳媒体山东行”采访团的采访目的地。他表示,这次之所以组织港澳记者来到山东,是想让港澳记者看一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以前华夏之声曾经组织两次这样的采访活动:一次是在贵州,一次是在内蒙古。那里都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在经济上并不代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水平。山东不仅拥有泰山这样的全国5A级风景区,而且也是中国的经济大省。2011年,其GDP总量位于广东和江苏之后,名列中国第三位。广东省由于地理因素,港澳媒体对其比较熟悉,而江苏省由于靠近上海,人们也自然了解得较多。较之前两省,山东没有地理优势,但是,相对其它沿海城市,一直处于经济优势地位,这是为什么?值得港澳记者们看一看。

 

    泉城保泉

  在济南,听到最多的字是泉字。济南以泉城闻名天下,自古济南城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泉水可谓是济南的一张靓丽名片,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更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济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泉城的泉水曾一度断流。为了保留泉城这一美誉,济南市政府下了大功夫。在趵突泉走访,当地著名的水务专家向记者介绍了济南市政府为了确保泉水不断流,实施了一系列节水保泉工程。
  增雨保泉、封井保泉、引黄保泉、节水保泉、补源保泉等保泉工程,使得济南名泉趵突泉自2003年复涌以来,连续保持喷涌9个年头,这也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喷涌最长的时期。
    济南市全力做好保持泉水持续喷涌工作,不仅恢复了自古以来泉城济南的知名度,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和居住环境。济南老城区护城河全线通航,不仅盘活了济南泉水资源,而且使泉城人上百年“一船游泉城,一水连百景”的梦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济南历史上泉水行船的先例,也是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泉水游览景观游览带。当天,港澳记者乘上木船,畅游了济南的护城河以及大明湖,沿路可以看到很多济南人在水边散步,更有些水性好的市民在水中畅游。

    孔子故里——曲阜

  6月17日下午,港澳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了孔子故里——曲阜。有人说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到了山东,不可不到曲阜的“三孔”感受儒家文化。
  此次孔府之行算是圆了我心中最后的旧缘。置身于孔府、孔庙之中,举手投足之间让人感受到这里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让人深深感受到数千年来,儒家文化带给人们的厚重;在孔府大堂、杏坛、奎文阁前,港澳记者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将眼前的景物记录下来。
  看到已是略有破败的庙堂,以及模糊的碑文,心中还是有些不免叹息。孔府作为贵族府第,世世代代以来,不仅延续着圣人的血脉,同时也在继承着一种文化的血脉。不管历史如何变化,历代帝王总是会对孔家子孙垂怜。这其中或许会有怜悯之情吧。但是,我更认为是孔家后人以先祖为荣,不忘家学的缘故吧。
  当然“孔府”本身也是有着多重涵义,在物质层面,它是古建筑的物质遗存;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孔府又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的标本。所以有人认为,“三孔”对孔子学说的弘扬虽显于表,其实是隐于内的。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形式决定内容。

    封禅大典 创意文化

  6月17日,港澳媒体采访团一行抵达此次山东行的最后一站——泰安。晚饭后,港澳记者在泰山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是山东省政府打造山东旅游精品的重点项目,由泰安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邀请中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先生的制作团队精心打造的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泰山历史文化为核心,以泰山自然山水为背景,充分展示泰山文化的独特价值与精深内涵。精彩再现了泰山五朝帝王封禅场景,演出分为7个篇章,短短70分钟穿越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
  气势磅礴的演出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更为泰山的文化建设提升了品质。《封禅大典》演出公司副总经理王端增在接受港澳记者访谈时说:“泰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最突出的就是封禅文化、祈福文化。每个地方必须要发展最特色的文化,泰山东望大海,傲视群山,古时帝王在此祈福是太平、祥瑞的事情。现在登泰山祈福的人又有了新去处,封禅大典让游客对泰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据王端增透露,《封禅大典》的演出收入现在已经是略有盈余,这在各地音画表演中,是商业运作比较成功的。华夏之声总监韩长江在看完演出后也客串了一把记者角色,亲自采访了演员。
  韩长江在谈到一周的山东之行最深刻的感受时说:“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它们指的就是泰山、趵突泉和曲阜的孔庙。我们这次能够全部走到,要感谢山东省宣传部的支持;同时,也感谢港澳媒体对山东的宣传。内地需要发展,需要对外宣传,离不开你们的帮助。
  行走于山东,当地快速的发展和变化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作为一名记者,我看到了王乐义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看到了济南高科技园里的企业迅猛发展,新经济正在逐渐取代传统产业;看到了山东的创意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这一切,不仅让我由衷的钦佩,中国正是依靠这些兢兢业业、永不退缩的普通人创造了中国当代经济的奇迹。

责编:何懿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