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独家评论 > 正文

证券时报:法国大选谁当总统都难大刀阔斧改革
2012-04-12 13:21   来源:证券时报    打印本页 关闭
    

吴比较/制图

  法国经济最近成为欧元区的一朵奇葩:2011年第四季度环比呈现正增长。经济企稳带来一个问题: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结果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法国经济?

  法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是欧元区最大,在2011年信贷困境中受到的压力也非常大。去年第四季度法国公司司库协会的融资便利性指数跌至几乎与金融危机期间相同的水平,尽管如此,法国经济仍实现正增长。而且,最近的采购经理指数进一步显示经济展现活力,预示今年经济复苏在望。那么,即将进行的总统大选,是否会大大改变2012年的经济前景?

  多个经济强国将在今年举行选举,因此政治将成为2012年市场的一大驱动因素。法国将于4月22日举行总统大选,未来的当权者无论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其在经济决策方面都不会有很高的自由度。

  法国的政党政治版图中,最受瞩目的是两大政党的候选人。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人民联盟运动候选人、现任总统尼古拉萨科奇和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的支持率均为30%左右。民主运动候选人弗朗索瓦贝鲁、国民阵线候选人玛丽娜勒庞以及左翼阵线候选人让-吕克梅朗雄的支持率都在10%到20%之间。然而,勒庞女士或其他两个较小政党的候选人在第一轮投票中意外胜出,获得第二多选票,并再接再厉与首轮投票的第一名展开第二轮角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这些政客至少可以通过在第二轮投票中宣布自己的偏好,从而影响大选进程。然而,目前民调领先的两大政党的策略是把大选搞成两大候选人之间的角逐,从而尽可能多地吸引媒体关注。但是鉴于现任总统与其社会党对手的支持度势均力敌,而且觊觎总统宝座的候选人相对较多,因此鹿死谁手还很难判断。

  萨科奇和奥朗德的施政纲领显示出典型的两党竞选策略:这是一场争夺政治中心地带的战斗。中间选民占据政治光谱的中心地带,最可能在政党间摇摆,因此争取这些选民对竞争胜利极为重要。按照中间选民理论,竞选中的两大政党的政纲都以取悦中间选民为要务,因此其政策差异会变得很小。这在奥朗德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施政纲领其实没那么激进。它涵盖社会党的关注领域,比如就业保护和再分配问题,但是关键的实施细节则语焉不详,这至少说明还有谈判余地。在欧洲问题上,奥朗德宣称将对达成的财政协议重新进行谈判,听上去似乎将收紧财政政策,但是并没有到呼吁建立财政联盟的地步。然而,他的能源政策以及在银行业监管问题上的态度确实引人瞩目。此外,奥朗德在公共场合对于个别问题毫不犹豫采取强硬立场,比如对超过100万欧元收入的部分征收75%的所得税,尽管他最终如何大力推行这一政策仍不清楚。

  在税收问题上,萨科奇对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支持,可看作是政治融合的一个信号。各候选人在政治信念上的“平衡”行动以及竞选活动的必要性,使得选民很难弄明白候选人的纲领到底是什么。

  传统上,法国政客惯于以经济政策来达到战略和战术目标。采取这种功利性做法的原因,是其对于特殊利益集团有重要作用,比如产业界、专业人士以及其他社会团体。这些特殊利益集团组织紧密以及与政府部长们的密切沟通,为政治决策过程创造了特权通道。为赢得选战,政客们通常会显示对特殊利益集团的忠诚并且考虑这些团体的关切。

  在新的法制环境下,法国政客的惯用角色将面临风险。长期而言,欧元危机可能导致欧元区框架内国家经济政策的角色与排名被重新定义。解决危机的措施将导致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从而可能降低国家经济政策的独立作用范围。随着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及其后继者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的建立,各国之间根据6项新指引在经济与财政政策上的协作更加紧密,拟议的财政契约涵盖国家财政政策,这些措施都将逐渐制约各国政策的灵活性,如同套上紧箍咒一样。

  虽然对于法国大选的关注重点是不断更新的民调,而大选对法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似乎比候选人鼓吹的要小,至少在合理情形下是如此。

  无论两位主要候选人还是其中之一进入5月6日的第二轮投票,可以确定的是下届总统不是人民联盟运动就是社会党候选人。

  一旦选出总统,各政党将把重点转向6月10日和17日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人民联盟运动可能维持多数席位,也可能被社会党取而代之。下届法国政府很有可能是一个“共生”的混合体,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1997至2002年期间,这样的政府结构倾向于基于一致意见的经济政策。

  如果一党独大或某政党团体占主导地位,可能降低灵活运作空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法国的惯例是:市民以上街游行的方式表达与政府政策基调相反的声音,利益团体采取行动将自己的关切下情上达。不过鉴于当前的危机形势,市场反应可能比往常更为强烈,而这正是政府想极力避免的情况。

  日益明显的泛欧洲经济政策协作,将在多大程度上导致政府更加束手束脚,还不得而知,因为欧元区框架内各种可能的超主权措施仍在发展当中。

  (作者系瑞银证券欧洲区政治分析师)

责编:张卓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